仲裁和起诉是解决民事纠纷的两种不同法律程序,它们 各有优势和特点,没有绝对的“厉害”之说,具体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纠纷的性质、当事人的意愿以及合同中的约定等因素。
法律效力和权威性
诉讼:法院的判决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实行二审终审制,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还可以申请再审,因此救济途径较广,具有更强的法律权威性。
仲裁:仲裁裁决具有法律约束力,实行一裁终局制,当事人一般不能再就同一纠纷提起诉讼。虽然仲裁裁决在当事人之间的约束力很强,但缺乏再审机制。
适用前提和程序
诉讼:适用于没有仲裁协议或仲裁协议无效的情况,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诉讼程序较为严谨和规范,涉及公开审理和法定程序。
仲裁:适用于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仲裁协议的情况,当事人可以选择仲裁机构、仲裁员和仲裁规则。仲裁程序相对灵活,可以不开庭审理,以保密性高和程序简便为优点。
审理组织和保密性
诉讼:审判员由法院指定,不能由当事人选择。法院审理一般公开进行,但在涉及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可以不公开审理。
仲裁:仲裁庭的组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选定,仲裁审理一般不公开进行,有利于保护商业秘密。
救济途径
诉讼:提供二审终审和审判监督程序,当事人有多种途径进行救济。
仲裁:败诉方通常缺乏有效的后续救济程序,尽管可以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执行力和费用
诉讼:法院具有强制执行力,判决一旦生效,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诉讼费用通常较低。
仲裁:仲裁裁决的执行依赖于法院,如果法院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书将无效。仲裁费用一般较高,且管理较为复杂。
总结:
如果合同中有明确且有效的仲裁条款,且当事人同意通过仲裁解决纠纷,仲裁可能更为迅速和保密。
如果合同中没有仲裁条款或条款无效,或者当事人希望有更多的救济途径和公开透明的审理过程,诉讼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最终选择哪种方式,建议当事人综合考虑纠纷的性质、自身需求、成本以及法律环境等因素,并在必要时咨询专业律师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