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大雪纷飞,大地一片银装素裹。瑞雪给人们带来了久违的欢乐和丰收的期盼。
春节之后,雪已经失去了主角的地位,毕竟“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春天的脚步已经悄悄地走近了。
诗人们多情善感、才华横溢,面对大雪,他们诗兴大发,写出一首首经典的咏雪诗,展现着他们各自的雪中情,为我们留下美的享受。
雪中情,笔者精心选取了唐朝六位著名诗人的六首咏雪诗,表达了他们独特的雪中情怀。当然,雪在这些诗中也失去了主角地位,成为了配角:
卢纶诗中的雪,突出了大唐将士们的英勇豪迈;
岑参诗中的雪,抒发了他与同事之间真挚的战友情;
韩愈诗中的雪,表达了他晋升职务之后欣喜与得意;
柳宗元诗中的雪,让我们见识了他的高洁与倔强;
祖咏诗中的雪,展现了他的强烈个性和悯人之心;
王维诗中的雪,送上了对他和祖咏友谊的深情祝福。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六位著名诗人的雪中情吧:
一、《塞下曲》(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寂静的夜晚,乌云遮住了月亮,突然,一群群大雁受惊高飞,原来这是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正想要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的时候,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弯弓与大刀。
卢纶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中唐名将、咸宁郡王浑瑊在出镇河中府的时候,他仰慕卢纶的才华,聘请卢纶为元帅府判官。西部边陲的军营生活,使卢纶接触到了粗犷豪迈的将士,见识了雄浑荒凉的边塞景象,故而创作军旅边塞诗对卢纶来说是得心应手,这是“大历十才子”中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这首诗记录了一次战斗的真实情况,大雪之夜,将军率兵准备追歼灭逃敌,卢纶特意没有直接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诗中以大雪来突出了大唐将士们的英勇豪迈形象,全诗风格雄劲,气概豪迈,是边塞诗中的佼佼者。
同样是一名判官,著名诗人岑参没有描绘战斗情况,他另辟捷径,为我们描绘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和真挚的战友情: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二度出塞从军,前后在西域边塞的军队中工作、生活了六年。因此,岑参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和边塞的风土人情非常熟悉,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
天宝十三载(754年)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是岑参的前任,他要回都城长安任职,岑参就在轮台为他送行,临别时,写下此诗相赠。
岑参以浪漫奔放的笔调,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异域特色的冬雪图。表现了岑参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抒发了他对战友依依惜别的真挚感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名句,想象奇特新颖,意境壮美优美,富有浪漫色彩,成为咏雪的名句,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一名句深深地影响着其他诗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借鉴了此句,创作了下面这首七言绝句。
三、《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新年已经来到,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到了二月,才惊喜地发现小草冒出了新的嫩芽。白雪却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特意化作花儿,在庭院的树间翩翩飞舞。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的正月,四十八岁的韩愈在仕途上春风得意,他被晋升为正五品上的中书舍人,负责参与机密、起草诰敕诏令,权力日重,不久,韩愈又获赐绯鱼袋。
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很正常的,人们在漫漫寒冬中,急切的盼着春天的到来。对于韩愈来说,他政治上的春天已经到来,他进入了朝廷的权力核心,可以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了。
看着翩翩飞舞的雪花,韩愈心情大好,所以他借鉴岑参的诗意,写下来了这首充满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咏雪诗,抒发了他惊讶、欣喜的心情。
韩愈是春风得意了,可是,与他并称“韩柳”的柳宗元却很黯然失意:
四、《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05年,永贞革新失败以后,柳宗元从礼部员外郎一步步被贬为有着“南荒”之称的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司马是幕僚性质的闲职。他名为司马,毫无实权,实际上是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
柳宗元在永州很受歧视,永州刺史没有给他在官署里安排住处。有很长一段时间,柳宗元一家是寄居在龙兴寺的僧房里。仅过了半年,他的母亲就因水土不服而生病去世。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母亲的去世,使柳宗元的心情极度苦闷,他只能寄情于山水,醉心于创作,这首《江雪》就写于这一时期。
在这首诗里,柳宗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纯净幽僻、万籁无声的天地:周围的群山是如此寂静,没有一只飞鸟。周边的路上也很干净,不见一个人的身影。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位老渔翁独自驾驶一叶小渔舟,在寒冷的江心里专心垂钓。
老渔翁的形象是如此的清高、率性、孤傲和倔强,这实际上就是柳宗元自身的写照啊!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文学创作上的一个“井喷”时期,在《柳河东全集》中的540余篇诗文作品中,就有317篇成于永州。《捕蛇者说》、《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等散文名篇成就了柳宗元,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司马迁说过:“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柳宗元不也是这样的吗?
遇挫而更奋,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这样啊!
五、《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699-746)是唐代一位非常有个性的诗人,他少年时就很有文名。开元十二年(724),二十五岁的祖咏来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这次应试的题目叫《望终南余雪》,按照考试的规定,考生们要根据题目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才算是合式。
年轻气盛的祖咏展示了自己强烈的个性,他考虑一番后,提笔迅速写出这首《望终南余雪》,在其他考生惊讶的目光中提前交卷。
这次的主考官是考功员外郎贾季阳,他认真地看着祖咏的这四句诗,钟南山的北岭特别秀美,山顶上的白雪皑皑好像是飘浮在云端。雪后初晴,落日的余晖在树林上闪烁,暮色来临,长安城又增添了几分寒冷。
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清新,悯人之心,意在言外,让人回味无穷。贾季阳心中暗自叫好,可惜只有四句,不合规定啊。爱才心切的他就问祖咏:“考试的要求是写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你为何就写五言绝句呢?”
祖咏回答道:“四句就足够表达题意,再多就是画蛇添足了。”
贾季阳惊奇祖咏的个性,惊叹他的才华,他力排众议,坚持将祖咏破格录取为进士。
什么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贾季阳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啊!
祖咏有一位发小,他就是大诗人王维。自己有了喜事,当然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啊,祖咏就抽时间骑马来到了王维家:
六、《喜祖三至留宿》
唐 :王维
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
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
行人返深巷,积雪带余晖。
早岁同袍者,高车何处归?
开元十三年(725),王维因属下伶人私自上演黄狮子舞而被贬为济州(今山东菏泽市)司仓参军。作为贬官,他平时一般都是闭门谢客,自己在家修佛理禅,研究诗文。
冬日的一天傍晚,王维家所在的深深小巷里行人稀少,路上的积雪反射着夕阳的余晖。突然,一阵马的嘶鸣声惊动了王维,他出门一看,大喜过望,原来是祖咏(河南洛阳人)来了,这可是他“结交二十载”的亲兄弟啊。
祖咏跳下马来,王维一边赶紧给他拂去了衣服上的尘土,一边发出一连串的询问:“我童年时候穿一条裤子的老朋友,你这是从哪里来,又要归往何处呢?”
不等祖咏回答,王维拉着祖咏的手,大笑着说道:“三哥(祖咏排行老三)啊,今天哪里也不许去,就住在家里,你可想死我了,我要和你一醉方休啊。”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如话家常,描写生动形象,如人在眼前,很自然地表露出王维与祖咏之间的深厚友情。
真正的朋友,不在乎身份、地位,不在乎穷困、发达,只在乎心灵的契合。有王维这样的朋友,祖咏此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