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各路英雄与忠臣辈出,他们或成就一番功名,或一心为国,辅佐君王完成千秋霸业。
但并不是每一个忠臣都能善终,在历史上就有这么惨死的三位忠臣,为国家呕心沥血,死得却一个比一个惨。
那么究竟是哪三位忠臣?他们又缘何没能善终呢?
商鞅
商鞅出生于春秋战国年间,是卫国贵族,他从小就饱读诗书,尤其擅长法家学说,拥有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在那个纷争的乱世,想要施展自身抱负,谋求一个好的君主是非常重要的,而上天也算眷顾他,并没有让这匹千里马就此埋没。
信息源:《历史上真实的商鞅,跟教科书上的完全不一样》澎湃新闻
当时商鞅投靠的是魏国,在国相公叔座手下当差,这个公叔座非常清楚商鞅的才能,便在临终前托付魏王那个,希望能重用商鞅,若是不为自己所用,也要将其杀害,防止商鞅效力于其他国家。
可惜魏王并没有将公叔座的话放在心上,不仅没重用商鞅,也不管商鞅的死活,而另一边商鞅也知道魏王有眼无珠,自己在这里注定要埋没,恰逢这时候远在西边的秦国逐渐崛起,并发布求贤令,号召天下贤士。
于是商鞅马不停蹄赶往秦国,并顺利见到秦孝公,两人展开彻夜长谈,起初商鞅用王道、帝道等游说对方,但秦孝公对此并不感兴趣,直到商鞅说出富国强兵的具体方法,秦孝公才来了精神。
千里马与伯乐相遇,注定是一场不平凡的经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被封为左庶长,统领非王族大臣,展开第一次变法,而为了让百姓信服,商鞅还进行了徒木立信,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典故。
第一次变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非常顺利,没多久就有了第二次变法,一次比一次深刻,一点点革除着秦国社会积蓄已久的弊端,让秦国欣欣向荣起来,尤其是调动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和将士的作战积极性。
但在古代变法,扩大一部分群体的利益时,就必然会影响另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商鞅通过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了秦国贵族的世袭制,让平民也有向上的可能性,直接将秦国原有的政治利益进行再分配。
毫无疑问,此举已经深深触及到贵族阶层的利益,在推行变法后,有一次太子犯法,按法律条文规定,是要一同受罚的,但考虑到太子的特殊地位,商鞅便处罚了其师傅公子虔,处以鼾刑,也就是挖掉鼻梁。
当时有秦孝公的支持,公子虔等秦国贵族不敢有任何不满,但等到秦孝公去世,商鞅再也没了依靠,公子虔便第一个站出来,罗织商鞅数条罪名,诬告其谋反,秦惠文王为了稳住贵族阶层,直接对商鞅动手。
最终商鞅在逃无可逃的情况下,选择回到自己封地起兵反抗,但很快就兵败被杀,他的尸首被带到了国都咸阳,实行车裂刑罚,当然商鞅的亲人也受到牵连,尽数被杀。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秦惠文王并没有废除商鞅的变法,还是非常认可商鞅对秦国做出的功绩的,杀商鞅,在某些地方也只是为了平息贵族的不满,而商鞅变法,也让秦国从一个边远小国,逐渐崛起成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
在秦惠文王之后,秦国历代君主也都遵循商鞅变法定下的规章制度,为后来的嬴政扫六国、统天下奠定坚实基础,而商鞅虽然最初是被诬陷谋反,但后期他确确实实在封地起兵,因此后世君主中,没一个为他平反的。
晁错
晁错生于汉高祖年间,从小就学习各种法家思想,不过当时的汉朝奉行的是黄老之说,主张修生养息,他一身的法家思想,并没有得到重用,经过汉惠帝、吕后时期,一直等到汉文帝时期,才因为文学创作能力强,受到汉文帝赏识。
信息源:《汉景帝杀忠臣晁错因被迫?三方势力逼宫,不得已妥协,后来终反杀》湖北日报
汉文帝深知晁错的才能,为了更好的培养他,派他到济南去学习正统儒家思想,进一步深造,等其学成归来后,就立即任命为太子舍人,后来还晋升他为太子博士,也就是太子老师,教导太子文化学识和治国方法。
而那个太子就是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在给刘启当老师的日子里,两人的关系愈发亲密,晁错非常受刘启的信任。当时晁错就曾上书汉文帝,提议其进行削藩和改革法令,以维护中央集权。
但汉文帝并不想大动干戈,并没有采纳晁错的意见。不过他的建议,得到了刘启的高度赞同,因为在那个时期,汉朝奉行的修生养息国策,虽然一步步壮大国力,但同时也成了地方诸侯王的温床。
一个个诸侯王实力愈发膨胀,对封国的掌控也越来越强,早晚会是个隐患,若不趁早进行削藩,等其真正成了规模,那将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产生重大冲击。
等到汉景帝刘启上任后,第一时间就提拔晁错为九卿之一,常常单独与他商量军国大事,改革国家诸多法令,后来景帝还提拔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真正的位极人臣。
不过也是因为汉景帝对晁错的过度宠信,导致朝中有很多大臣生出嫉妒之心,对晁错产生怨恨之情,这也为将来晁错的惨死埋下伏笔。
公元前155年,晁错上书汉景帝,陈述诸侯王过大的危害,请求汉景帝强制削藩,当时朝中大部分臣子,都因为畏惧晁错,不敢提出反驳,而汉景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也决定将削藩提上日程。
就这样,削藩令下达,那些地方诸侯王接到后,非常愤怒,便在一起相互勾结,最终以吴、楚两国为首共计七个诸侯国,发动了叛乱,打的名号就是诛杀晁错,以清君侧。
汉景帝早就料到削藩令会引起诸侯王的强烈反应,也做好准备,出征平定战乱,这时候,就有怨恨晁错的小人出面,奏请汉景帝诛杀晁错,以平定七国之乱。
因为这些诸侯国发动叛乱,打的名号就是杀晁错,若是将晁错斩杀,撤掉削藩令,诸侯自会退兵,即便诸侯王不退兵,那么诛杀晁错后,对方也就属于师出无名,天下民心必然都向着朝廷这边。
汉景帝经过一番思考,最终决定朱杀晁错保全大局,便下诏让晁错到宫中议事,在半路当场宣读诏书,将其腰斩于市集,而当时的晁错毫不知情,还穿着朝服,期待着觐见汉景帝。
当然,晁错被杀后,诸侯王依旧没有退兵,攻势反而更为猛烈,但杀晁错对于汉景帝来说,已经达到了战略目的,对内堵住了朝廷众臣之口,君臣可以一致对外平定叛乱,对外让诸侯王师出无名,丧失民心,最终仅用三个月就平定了战乱。
结语
除了商鞅和晁错之外,还有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他一生致力于保家卫国,抵御外族侵略者,但却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着实令人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