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不存在内部控制空白点。
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则在不同情境下也适用:
一贯性原则:
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经济性原则:
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即企业财务控制度的操作性要强,要切实可行。
发展性原则:
制定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要充分考虑宏观政策和企业的发展,密切洞察竞争者的动向,制定出具有发展性或未来着眼点的规章制度。
合法性原则:
企业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在国家的规章制度范围内,制定本企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制度。
整体性原则:
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充分涉及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的控制,既要符合企业的长期规划,又要注重企业的短期目标,还要与企业的其他内控制度相互协调。
明确责任和权限原则:
确保各部门和员工在特定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履行职责。
分工与合作原则:
合理划分工作内容和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内部审计原则:
对单位内部控制措施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
制度与程序原则:
建立健全的制度和程序,确保各项业务活动有章可循。
信息与通讯原则:
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准确处理,提高决策效率和透明度。
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帮助企业实现有效的管理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