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治
1、轻松开塞汤(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组成:熟地,当归,火麻仁,芦荟,玄明粉(溶),白蜂蜜(冲)
水煎服。
功效:益阴养血 润肠通便
主治:顽固性便秘。燥实者加番泻叶。大便通后,每日用决明子,开水冲泡当茶饮。
二、湿秘
宣清导浊汤《温病条辨》
猪苓,茯苓,寒水石,皂荚子,蚕砂
水煎服。
功效:宣通气机 清化湿浊
主治:湿热久羁,弥漫三焦,湿阻气机,神昏窍阻,小腹硬满,大便不下。如急性胃肠炎属湿阻肠胃,传导失司者,可依本方加减治疗。
有报道:用本方加大腹皮、枳壳以助通下之功。用于湿温,大便不通,以皂荚子作为通畅大便之主药,常获良效;还可用于素嗜浓茶,过饮酒浆,脾阳受戕,湿滞大肠,虽大便溏稀,然也努挣难出而成之湿秘证,其面色晦滞,苔腻脉濡,运用得当,确有效验。
三、热秘
可酌情选用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复方承气汤、麻子仁丸等治疗。
四、冷秘
1、济川煎《景岳全书》
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
水煎服。
功效:温肾益精 润肠通便
2、另外可酌情选用大黄附子汤、温脾汤、三物备急丸、半硫丸等治疗。
五、气秘
可选用六磨汤或六磨饮子治疗
六、痰热
陷胸承气汤《校勘通俗伤寒论》
瓜蒌,枳实,川军,半夏,川连,芒硝
水煎服。
功效:清热泻火 化痰通便
主治:痰热蕴结,腑气不通,症见发热,胸膈痞满而痛,甚则神昏谵语,腹满便闭,苔黄腻、脉沉滑。
七、虚实夹杂
黄龙汤《伤寒六书》
组成:大黄,芒硝(冲),枳实,川朴,甘草,人参,当归,桔梗,生姜,大枣
水煎服
功效:泻热通便 补益气血
主治:气血不足之阳明腑实证。症见肠胃燥结,大便不通,心烦易怒,口渴身热,腹疼硬满,体弱气短,神疲,甚则循衣摸床,神昏肢厥,苔焦黄或焦黑,脉沉细数。可用于伤寒、副伤寒、流脑、乙脑等病见有上述症状者。对年老体弱需攻下者,去芒硝加黄芪。
注意:纯属阳明腑实者不宜用。
八、气虚
1、虚秘方(经验方)
肉苁蓉,熟地,当归,郁李仁(炒),黑芝麻(炒),知母,胡桃仁,炒枳壳,玉竹,砂仁
水煎,早晚分服。
功效:益气养血 滋阴润便
主治:老年便秘证,因肾阴亏虚,气虚血少所致者。服药数剂后大便仍干结不通或虚挣不下,加酒军,元明粉,但应以知为度,不可多服;形体瘦弱或年高气虚加炙黄芪,生首乌,当归加量。
2、黄芪汤《便产须知》
组成:黄芪,白术,防风,熟地,牡蛎,茯苓,麦冬、麻仁各等份
为散,加蜂蜜、枣,水煎服。
功效:益气养血 固表通便
主治:产后体虚乏力汗多、排便无力。
九、血虚
1、活血润燥丸《兰室秘藏》
组成:当归,大黄,羌活,防风,皂角(烧存性),桃仁,麻仁
为丸,或为汤剂。
功效:疏风活血 润燥通便
主治:风秘、血秘。
2、通幽汤《兰室秘藏》
组成:炙甘草,红花,生地,熟地,升麻,桃仁,当归,槟榔细末(冲)
水煎服。
功效:养血清热 润燥通便
主治:大便难。幽门不通,上冲,贲门不开,噎塞,大便秘。
3、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组成:柏子仁,桃仁,杏仁,松子仁,炒郁李仁,陈皮
为丸,1日1~2次。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大肠津液不足,肠道失调,大便秘结。常用于习惯性便秘。
4、益血润肠丸《类证活人书》
组成:熟地,杏仁,麻仁,枳壳,橘红,阿胶(冲),肉苁蓉,苏子,荆芥,当归
为丸,每日2-3次。
功效:滋阴养血通便
主治:阴血不足,大便干结不通。
5、当归润肠汤《中医方药手册》
组成:桃仁,红花,生地,熟地,当归,炙甘草,升麻,麻仁,大黄
水煎服。
功效:滋阴养血 润燥通便
主治:阴虚血燥的噎膈便秘,并可用于食道癌、胃癌以及溃疡病所造成的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而便秘、呕吐等症,可以暂时缓解症状。
十、阴虚
1、通幽润燥丸《中国基本中成药》
组成:当归,红花,枳壳,郁李仁,黄芩,厚朴,麻仁,桃仁,生地,熟地,槟榔,木香,苦杏仁,生、熟大黄,甘草
为丸,1日2次。
功效:滋阴养血 润肠通便
主治:大便干燥,秘结不通,兼见咽干口燥,头晕耳鸣,心悸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无力。如习惯性便秘,外科术后便秘,产后便秘等见以上临床表现可选用。
注意:孕妇忌服。
2、酌情可选用增液汤,或参照血虚便秘选方治疗。
十一、阳虚
可酌情选用济川煎、大黄附子汤、半硫丸、温脾汤等治疗。
另外:四神丸,既可治五更泻,又可加味治疗肾虚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