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说过要爱我一生一世,你说的话还算不算数?”这句经典台词出自电影《同桌的你》,同时也是很多在恋爱中的女生习惯性问出的一句话。
电影主要讲述了林一与周小栀这两个年少无知的同桌,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两个人在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初恋时光。电影围绕着林一与周小栀的爱情故事展开,讲述了一群在千年前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为观众呈现出一幅浓墨重彩的青春画卷。
一、青春热血
年少时的记忆总是很美好的,即便是小时候被老师训斥过,或者跟同学打架,现在回想起来,也会觉得很有意义。一九九三年的夏天,戴着眼镜的文文静静的插班生周小栀遇到了她的同桌——林一,她和她一起度过了初中、高中、大学宝贵的青春时光,纯真的爱情也随之绽放。在电影里,林一告诉周小栀:“有一天,我要把你带到一个只有我们俩的地方。”
在《同桌的你》里,女人往往比男人更早熟,林一看似在保护小周,但实际上却是女人打着爱情的幌子,将男人往前推。周小栀那句“我们考上一个大学,我就当你女朋友”鼓舞了林一,让他从学霸变成了学霸,从高考到英语四级,再到后来的美国,周小栀一直在帮林一进步。
非典期间,林一被隔离,眼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被送走,生死关头,小栀原谅林一,深夜爬上高梯,用自己娇小的身体积蓄的爱之力,砸碎隔离室的玻璃窗,向林一伸出手来……究竟是谁在保护谁?瘦弱娇小的小栀,一直护着高大强壮的林毅,考上大学,通过四级考试,出国留学,一步一步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一方面,他们看不起这样一个只知道学习的女孩,但另一方面,他们又被她的气质所吸引。柯景腾因为成绩不好,被安排在了沈嘉怡的前面。因为他救了她一次,所以她对他进行了强制性的辅导。这就是现实生活。那些青涩的爱情记忆,大多都是打着恋爱、学习的名义,相互影响。
电影里的一个细节是,周小栀答应成为林一的女朋友,不过每次都只能维持几分钟的时间。到了饭点,他们就不是情侣了,所以这几分钟才显得弥足珍贵。初一的时候,他对她一见钟情。
高三的时候,她跟我说,如果我们能考上一个大学,我就是你的女朋友。为了跟他一起去厦门大学,她放弃了北大。她告诉我,做你的女朋友一天只有5分钟。还能再加点吗?他的英语过了4级,她说给你4倍我心情很好再加上1分钟就是21分钟。
他和那个追她的男孩吵了起来,她说只有十三分钟。她小产的时候,他没有来,她说,我们分手吧。在 SARS期间,他在隔离病房里,她撞碎了窗子,伸出手,哭喊道:“出来,我给你十四分钟的时间。”十年之后,她结了婚,但新郎却不是她的丈夫。但那句“我爱你一辈子”却没有改变。这句话,在年轻人中很流行。
小栀告诉林一,从现在开始,她要叫她“哥哥”了。当一个女孩子称呼自己的男朋友为“哥哥”时,那是一种不确定的信任,是一种信任,一种对这个男人的信任。林一自然不会明白,周小栀为什么会如此依赖林一。
因为身在异地(北京是另一个地方),林一是学校里唯一一个对她特别好的人,所以她慢慢的爱上了林一,不只是爱情,更多的是一种依赖和保护,周小栀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失去了母亲,她把父亲的影子投射到了林一的身上。
《同桌的你》讲述了校园生活的疯狂,校园的欢声笑语,初恋的纯真,将观众们带回了青春的岁月,引起了观众们的共鸣。就拿电视剧里的决斗来说吧。原本应该是一场剑拔弩张的决斗,结果却变成了一场喝牛奶的闹剧。这些暖心的情节,也让观众感到温暖,这是一种不一样的东西,它以残酷的青春为主题。
二、真实的事件为情感理想奠定了基础
为了营造出故事情境的真实感气氛,让电影中的角色置身于真实的背景中,影片融入了一些真实的时间事件,以此来推动电影中人物关系的发展。1999年林一上街参加游行,周小栀去找林一回学校,混乱中,两人被人群分开,林一第一次牵起周小栀的手,两人走到了一起。
影片中这一段的画面是灰色的,既与当时的示威游行等严肃事件相呼应,又用灰色衬托影片中的人物悲愤之情。不过,在林一拉着周小栀的手的时候,灰色的屏幕上难得的亮了一下,预示着两人的关系开始了新的发展。
20世纪的最后一个夜晚,世界人民沉浸在千禧年来临之际的欢乐之中。厦门的沙滩上,林一偷了一台相机,满足了周小栀想要跟烟花合影的愿望,周小栀答应做林一的女朋友,虽然是在黑夜里,但加入了烟花和灯光,让画面多了几分暖色调,象征着两人之间的温暖。
2003年,非典爆发,林一发烧被学校隔离,朋友们偷偷去隔离区探望,周小栀砸开隔离室的窗户,把林一放了出来,碎玻璃像是冰块融化后晶莹剔透的冰块,这样的蒙太奇手法,象征着两个人之间无形的坚冰被解开了。
爱情故事之所以容易陷入俗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故事情节过于虚假,虚构成分过多。因此,《同桌的你》在影片中设置了一些现实元素,如四六级考试,中国加入WT0,2008奥运会等,为故事注入真实的血液。要感动一个人,首先要让他觉得自己是真的。
三、现实给他的职业梦想泼了一盆冷水
九十分钟的电影,将近五十分钟的时间,讲述了厦门大学林一和周小栀的故事,认识了厦门大学的一群朋友。
林一在厦门大学的时候有三个室友,胖乎乎的龚兵对科技很痴迷,曾经成功制作过窃听器;身材矮小的王尔德在播音方面很有天赋,在电台里是一霸;李潇没有太多的剧情,只有寥寥几句话;林奕采的是电脑;斯坦福是周小栀的梦想。这还只是学生们读书的时候发生的事。
这些人年轻的时候,都带着美好的憧憬,对理想的追逐,然而,生命的列车,却不是按照既定的轨迹,而是要接受现实。于是,周小栀的未婚夫冯哲拿“小城管”、“小蜜蜂”来调侃,王尔德和龚兵两个人都垂下了头,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林一甚至用一种意味深长的自嘲来形容林一,她把上班的地铁说成了加长车,把自己的未婚妻说成了温柔的淑女,这一切都表明,她已经认命了。而周小栀几次申请签证都被拒绝,让斯坦福的梦想变成了梦想她只能违心的告诉林一其实自己并不想去美国。
而冯哲就是现实的代表,他的虚荣心很强,这和观众心目中的形象有很大的出入,但林一却很惨,这种反差给观众们带来了一种命运捉弄的感觉,即使有了职业梦想,也不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现实场景给浪漫的爱情洒下了一滴滴眼泪
《同桌的你》花了很大的篇幅,给观众们讲述了一段无比美好的爱情故事,从年少相识,到中学相识,再到大学恋爱,这期间的每一件事,都闪烁着品莹的光辉。
林一几次三番和同学打架,就是为了阻止同学们欺负周小栀,甚至把自己弄得鼻青脸肿,可这一幕不仅没有让观众觉得血腥,反而让人捧腹大笑,因为小虎队那首欢快的《爱》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婚礼上,导演为了迎合观众的情绪需要,特意做了个大胆的设想:林一和一帮朋友闹了一场,然后把周小栀从婚礼现场带出来,慢镜头回放,也给了观众充分的享受。随着房门的关闭,欢快的旋律也随着周小栀那一声“我愿意”而结束。
放弃北大、怀孕打胎、苦苦等待,“5211314”,周小栀对林一倾注了所有的爱,所谓的抢亲,与其说是林一的臆想,还不如说是周小栀的臆想。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林毅却是忍住了眼泪,笑了笑,低下了头。
电影最后,周小栀的独白里有一句“林一,我们输给了现实”,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一段美好的爱情,怎么能因为还没结婚,就被否定了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不只是爱情,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这样,不要因为害怕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而停下脚步。而应立足于现实,怀揣着美好的理想追求,整装待发。
五、青春的现实主义
《同桌的你》的结局让所有人都很惋惜,但这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爱情虽然美好,但未必会有好结果,至于周小栀为什么不等林一,周小栀也说了,她自己也不清楚。她不知道林一还会不会叫她回来,也不知道林一能不能把美国的一切都抛到九霄云外。
林一也联系过周小栀,但都被拒绝了,林一不确定,如果她抛下一切,周小栀会不会跟着她。十年不短了,周小栀二十一岁毕业后,这十年对一个女孩来说是最好的,没有结果的等待,对任何一个女孩来说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周小栀不确定自己和林一有没有未来,31岁的女人就该结婚了,她不能浪费时间。当初嫁给林一的时候,她还抱着一丝希望,幻想着林一会来抢她的婚事,如果林一能鼓起勇气,或许结果会不一样。
一张请柬,却是十年之后,两人重逢的日子。两个人眼中的哀伤,都是那么的明显。十年过去了,小栀对林一还有感情,林一对小栀也有感情,但没有责任,没有归宿,一切都没有意义。
哪怕是百年万年不灭的爱情,对于两个人来说,也没有任何意义,只会化作一句“你还好吗”,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字。教堂里,小栀穿着一身白色的婚纱,站在新郎的身边,等待着婚礼的开始。
林一想要夺回失去了十年的女儿,可是那只是一闪而逝的念头,直到小栀犹豫的一句“我愿意”,才把观众们从幻想中拉了回来。最终,他还是没有勇气,错过了心爱的姑娘。
结语:
同桌,是大家曾经的玩伴,也是陪伴他们度过一生的人,是他们青春记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同桌的你》这部电影,就像是一部熟悉的电影,带给了所有人青春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