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过程
我们首先来了解下拔牙的过程。
首先是消毒,医生会用一个消毒棉在要拔牙齿的牙床周围进行消毒。
其次是麻醉。
先来看看口腔局部麻醉。局部麻醉,就是用局麻药物暂时性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各种神经冲动的传导,特别是神经干和神经末梢的感觉传导,使该区域疼痛消失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表面麻醉、浸润麻醉、阻滞麻醉,常用的局麻药物有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等,局部麻醉方法的目的是达到局部无痛,拔牙操作过程中病人的意识是清醒的,适用于手术难度相对较小,手术位置比较表浅、固定的拔牙手术,比如滞留乳牙、松动乳牙的拔除等。
医生会在需要拔掉的牙齿左右牙床注射适当的麻药。大概过几分钟的时间,医生会试探性地接触牙根部分,并询问是否有疼痛的感觉,如果没有,医生就会正式开始手术。将牙龈分离器插入龈沟,将牙颈周围的牙龈组织分离。
再次是拔牙。
拔牙过程中会有牵拉感,但患者是不会感觉到疼痛的,因为会提前打麻药进行局部麻醉。如果患者害怕打麻药的那一瞬间疼痛,医生可以先滴一些麻药在牙龈上,然后再打麻药。
对于普通的牙齿,拔牙的过程通常比较简单迅速,也不会出现特别的痛感。但是,有些埋在牙龈甚至颌骨里的阻生牙(如下颌的智齿),这类牙的拔除过程就相对复杂,术后麻药药力消除后可能会出现疼痛,尤其下颌骨比较坚硬,血液循环相对差一点,术后伤口肿胀和疼痛的机会比较大,伤口愈合也会比较慢,建议这类患者术后服用消炎止痛药,能很好的缓解疼痛。
最后是止血。
此时医生会进行止血,一般拔完牙之后要咬着棉球或填塞物30 - 40分钟进行止血,时间不宜太短,也不宜太长。
哪些人禁忌拔牙?
1.孕妇忌拔
因为怀孕3个月的孕妇拔牙可引起流产,8个月孕妇拔牙可引起早产。
哺乳期拔牙要慎重,拔牙一般都要使用麻醉药,这个时候麻醉药的成分会随着哺乳的乳液被孩子吸收,对小孩子神经系统生长发育不好。如果一定要拔,最好在拔牙后72小时内不要母乳喂养,等72小时后麻醉药基本代谢掉后在哺乳。
2.血液病患者忌拔牙
因为患有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血友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人如拔牙,可能会因凝血因子缺乏和凝血功能障碍,可引起严重的大出血而危及生命。
3.糖尿病病人忌拔牙
因为糖尿病病人对病菌抵抗力普遍降低,拔牙后易导致各种感染,使病情加重。
4.心脏病病人忌拔牙
因为如果心脏病病人对拔牙有恐惧感,拔时心情紧张,加上拔牙时的牵动及疼痛刺激,病人可能随时发生心血管意外而猝死。
5.肝硬化和慢性肝炎病人忌拔牙
因为这些患者多有出血倾向,拔牙后可能造成出血不止。
6.急性传染病期间忌拔牙
因为急性肝炎、肺结核活动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以及各种急性炎症期拔牙,很容易发生术后感染和炎症扩散的情况,故病未愈之前忌拔牙。
7.月经期忌拔牙
因为女性月经期拔牙会引起经血过多,造成非生理性失血。女性最佳拔牙时期,据临床资料分析证实,月经周期的第14天是妇女拔牙的最佳时期。此时伤口愈合又快又好,不易发生细菌感染,疼痛也比较轻。所以,妇女拔牙最好选择在月经后的10天为宜。
拔牙后注意什么?
1.2小时内不能漱口、进食
拔牙后2小时内不能漱口、不能进食,不要用舌头舔碰伤口,也不要用手指触碰伤口,以免导致再次出血或继发感染。
2.轻咬棉球或纱布球
轻咬棉球或纱布球止血就有讲究。太用力会疼得很厉害;太轻或时间太短不利于止血;时间太长,唾液浸透棉纱后,又容易感染。因此,最好是轻咬30―40分钟后再吐出。
3.少说话、多休息
拔牙是创伤手术,术后应注意休息,少说话,不要做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不要吸烟、饮酒,以免加重疼痛和延长伤口的痊愈期。
4.拔牙当天避免刷牙
拔牙当天避免刷牙,以免凝固的伤口再次出血,可用温和的漱口水或淡盐水漱口,同时避免食用过烫或过于坚硬、辛辣的食物,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汁或水果泥,以补充营养,促进伤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