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打了几年结束(中国的抗日战争整整进行了51年)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2 10:23:50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带着鬼哭狼嚎的腔调,发表广播《终战诏书》。七十九年来,中国人却一直认为,这个《终战诏书》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降书》。可是你知道吗?这哪里是什么投降书?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官方和教科书都把抗日战争定在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叫作“八年抗战”;几年前,有人认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应该从1931年9月18日算起,于是有了“十四年抗战”的历史名词。在我看来,这不真实、不客观、更不太负责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应该从1894年8月1日开始计算,至1945年8月15日止,整整进行了半个世纪。

梳理一下历史脉络: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出《清国征讨策略》,并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按此:日本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第一步

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开始便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签订,但日本并没有遵守,而是积极向中国扩张。1872年,开始侵略台湾琉球。1874年,被驱赶的琉球漂民到台湾岛,发生了被高山族人杀死的事件。日本又以琉球是日本属邦为由大举攻台,并向大清勒索白银50万两才肯罢休,并迫使清廷承认日军侵台是“保民义举”。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王国,改称“冲绳县”。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第二步

1876年,日本武力攻打朝鲜,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特权。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日本在《济物浦条约》中取得了在朝鲜的派兵权和驻军权。

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首相山县有朋在第一次帝国议会发表“施政演说”,抛出了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论调,将日本本土作为主权线,中国和朝鲜半岛视为日本的“利益线”,声称日本“人口不足”,必须武力“保卫”利益线。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镇压失力,向清朝乞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已至,用计诱使清朝出兵。清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淮军2000人分批在朝鲜牙山登陆,准备镇压起义,同时根据1885年签定的《中日天津条约》,把此事通知给日本。

1894年6月2日,伊藤博文内阁决定出兵朝鲜。5日,日本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9日,派先遣队400多人,在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的率领下,以《济物浦条约》规定之日本有权保护使馆和侨民为由,进入朝鲜首都汉城,同时根据《中日天津条约》知照中方。12日,日本又派兵800人进驻汉城。在日军先遣队出发前,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他挑起衅端,借机发动侵朝战争。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日本政府则在15日抛出了“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方案,从而使共同撤兵协议成为泡影。此后,日本开始不断向朝鲜增兵。6月16日,大岛义昌少将率混成旅团第一批部队在仁川登陆,28日混成旅团第二批部队登陆,侵朝日军达8000余人,比驻朝清军占绝对优势;而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则希望中日共同撤军,既未向朝鲜增兵,又未按袁世凯、聂士成等人的建议由清军先撤兵 ,最终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清政府拒绝了“共同改革朝鲜案”,并强调日本必须撤兵。于是,日本恼羞成怒,在22日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一次绝交书”。 7月14日,又发出了“第二次绝交书”,不仅拒不撤兵,并反诬中国“有意滋事”,扬言“将来如果发生意外事件,日本政府不负其责”。 17日,日本大本营作出开战决定。20日,日本编成联合舰队,随时准备寻衅;并通过日本驻朝公使向朝鲜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其”废华约、逐华兵”,在48小时内必须答复!朝鲜敷衍日本。于是日本决定出兵控制朝鲜政府,以找到与驻朝清军开战的“委托”。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李昰应上台摄政。日本唆使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号,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浪速”舰击沉清军租来的英国商船“高升”号。至此,日本引爆了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1894年8月1日,日本向中国正式宣战。战火逐步引燃辽东半岛、黄海北部和山东威海,最终造成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5年4月17日,清朝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第三步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日本获胜。日本将俄国对中国旅顺、大连等地的租借权和“长春-旅顺”铁路及附属设施的财产权占为己有,并建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由关东军负责铁路沿线的警备。

1927年6月,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即《田中奏折》)。奏折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两年后,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并波及日本。日本急于发动一场对华侵略战争以缓解压力

张作霖号称“东北王”,日本人欲达占领中国东北的目的,须拉拢张作霖。张作霖不情愿与日本人真心合作,日本人必除之而后快。1928年6月,驻东北关东军发动“皇姑屯事件”,将张作霖所乘列车炸毁,致张作霖不治身亡。日本希望籍此造成东北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借机占领。 事后,张学良仍采取不合作态度,并开始在南满铁路附近建设新的铁路设施,以通过低廉的价格与之竞争,导致南满洲铁路陷入了经营危机。日军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等人决定,靠发动战争来夺得主导权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的一段炸毁,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便 趁机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至次日晨5点30分许,日军占领北大营。

皇姑屯事件中,张作霖被炸死

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奉行“不抵抗”政策,先率东北军从沈阳退至锦州,又从锦州退居关内,致整个东北很快沦陷。

为巩固对东北的控制,并企图在国际上获得对该地区的合法性认可,日本扶持前清废帝‌溥仪,于1932年初在‌长春建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何柱国军长誓与山海关共存亡

1933年1月1日,得寸进尽的日军进攻山海关。何柱国率部英勇抵抗,但终因实力而撤出战场,山海关沦陷。1933年2月,日军从东、西、北三面又进犯热河,热河省主席汤玉麟不战而逃,承德及热河全境沦陷。随后,热河省被纳入伪“满州国”版图。

热河省省会承德沦陷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第四步

1933年3月,日军从热河全面进攻长城一线。中国军队第29军宋哲元部奉命驻防长城一线,“长城抗战”打响。但由于中日军力相差悬殊,5月中国军队抗战失利。

宋哲元说:“宁为战死鬼,不当亡国奴!”

日军逼中国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协定》,将整个冀东22县划为“非军事区”,不得中国驻军,并须为日军飞机在北平、天津上空飞行提供安全保障。

日军扶持大汉奸殷汝耕在河北通州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后更名“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迁至唐山),并要求华北各省自治。冀东成为继“满州国”后的又一傀儡政权,至此,北平、天津危如累卵。

1937年7月18日,驻丰台日军如法炮制阴谋诡计,以在卢沟桥进行军事演习的士兵失踪为由,强行要求进入驻守宛平城的29军军营中搜查。遭拒后,便悍然炮轰宛平城。29军将士虽奋起自卫还击,但未能扶大厦之将倾。日本开始走向全面侵华的第四步。

卢沟桥事变中,29军将士抗战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第五步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军声称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嚣张得不可一世!但随着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及其侵略战线的不断拉长,在中国的战事开始陷入僵持。为此,日本确定了“南北并进”的策略,打算与世界为敌!

1939年,日军在中蒙边境挑起“诺门坎事件”,与苏联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但由于双方在军力上差距巨大,日军败北。日本政府被迫放弃北进计划,转入对苏联进行防御。

此前,由于欧美西方国家一直对日本采取“暧昧政策”,这让日本认为西方也没啥了不起的,实施南进计划机不可失。加之西方国家此时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进行了经济制裁,导致双方关系变得紧张,于是,日本决定与英、美、荷等国家翻脸,开战攻打其在东南亚的地盘掠夺其资源,以维持国内经济,持续对中国发动战争,稳健走好第四步

1941年9月3日,日本与美、英两国交恶。大本营认为,“若到10月上旬,我国仍无法在外交上取得合理的结果,将会对英、美、荷开战”10月16日,近卫文麿内阁辞职,东条英机继任。东条英机于11月1日重新审议大本营政府连络会议,并在11月5日的御前会议中明确,日本陆海军决定在12月8日对英、美、荷等国开战,并积极准备相关事宜11月6日,他公布了南方作战各军指挥官名单和各军攻击的作战任务,部署准备执行“M作战攻取菲律宾,E作战攻取马来半岛,H作战攻取荷属东印度,G作战攻取关岛,B作战攻取英属婆罗洲,C作战攻取英占香港,R作战攻取俾斯麦群岛,Z作战空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现场

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发动的侵略战争最后遭到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盟国家的一致地、全力地反击。胜利终将属于正义。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以最后的失败而告终。

东京审判

梳理这段历史,笔者认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应该从1894年8月1日算起。若此,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性质的抗日战争,我们整整进行了半个世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