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种刑罚名叫点天灯,是一种极其残忍的死刑,指的是扒光衣服的犯人装入麻袋中系好,然后放进油缸里浸泡,到了晚上,再将人从麻袋中放出,把它倒挂在一根高高的竹竿上,从脚上把它点燃,关于这种刑法,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是川湘一带的土匪发明的酷刑,记在犯人头顶,打一个洞,倒入灯油,然后点燃,让犯人在剧烈的痛苦中被活活烧死。
第二个是车裂。秦孝文公时商鞅自魏入秦,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对秦国进行了变法,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历史上最成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运动,其为秦国的强大奠定的基础,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六国之上,但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新登基的秦惠文王处以车裂的酷刑,家人已全部被杀害,商鞅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如此贡献,惠文王为什么一登基就对商鞅处以车裂之刑呢?而车裂又是怎样的一种刑法呢?
原来商鞅因变法触怒了秦国的贵族,于是就遭到了贵族的陷害,孝文公在时对商鞅十分信任,而且改革决心很大,贵族不能拿商鞅怎样,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权力基础,都遭到了政敌公孙贾的报复诬陷,再加上秦惠文王对他的怀疑,所以他只有死路一条,并被处以极刑车裂。
车裂是一种古代非常残酷的死刑,死刑的执行方法是将受刑人的头比四肢分别系于五辆车上,然后让五马驾车同时向不同的方向奔跑,其肢体被撕裂,因此车裂又称体解。
春秋时期车裂之刑使用的相当普遍,我们熟悉的侠义勇士荆轲也是被车裂的,有时执行时直接用牛或马来拉犯人,所以又被称为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东周列国志第89回就有对咸阳市五牛分商鞅的故事的记载。
汉代废除了车裂这一块行,而到了三国的东吴以及北魏北齐北周,车裂才得以恢复。杨坚建立隋朝后废除了车裂,可不久,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又将车裂恢复了。到了唐,没有沿袭隋的苛政制度,所以车裂被废弃了,但到了唐末和五代时,他又重新被采用,五代后,只有辽代的刑法里可以见到车裂一说,其他各代的刑法里基本都没有车裂之刑了。
第三让我们来说一说凌迟,明朝末年,皇太极用反间计让崇祯皇帝误以为袁崇焕谋反,致使袁崇焕被凌迟致死,一代抗清名将就这样冤死了,那么凌迟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酷刑呢?
凌迟又称剐刑,在民间俗称千刀万剐,这种酷刑始于五代,是中国历代刑罚中最残酷的酷刑,宋真宗曾经对这种刑法予以明令禁止,认为太过残忍,宋仁宗也只对有重罪的首犯才使用凌迟之刑,宋朝没有将凌迟定为法定的行政,倒是辽国将其正式入律,后来凌迟一直沿用到明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即1905年,凌迟才正式被废除。
凌迟行刑时,刽子手会把犯人身上的皮肉分割成数百至数千块,然后用小刀割下,犯人常常要忍受数个小时甚至数天的痛苦才会断气,如果犯人在行刑刚开始时就立刻死去,那么意味着刽子手此次行刑失败。随着时代的不同,犯人凌迟的刀数也有所不同。宋代时只有八刀至120刀,到明朝则往往超过千刀,据说明代宦官刘瑾被凌迟3天,挨了4000多刀,成为挨刀次数最多的人。同时下刀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先切脸面次切手足,其次且胸腹最后肢解。
《尚书·舜典》中有一项记载: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这段话记载了原始社会的处罚习惯,将贪赃行为和劫掠杀人行为并列,一起处罚。这段话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已经重视起了对行政人员的整治和管理。
古代刑罚是作为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一方面能体现出人们的思想的进步,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出当权者的性格。
而在晚清时期,就出现了一个很“特殊“的监狱,这座监狱是当时清朝最大的监狱,能同时关押至多3000多名犯人。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里面关押的女犯人一度达到了千人,占了监狱总犯人人数的三分之一。
监狱的真实名字叫做“道里监狱”,建于1901年,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246号。这座监狱虽然建设在中国的土地上,但里面的初始建设人和管理者其实是沙皇俄国人。
根据监狱中幸存下来的女犯人所说,这所监狱已经不能称作“监狱”了,堪称“地狱”。在这里面的女犯人每天都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和屈辱。
那些残忍的管理者们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消息,对她们经常使用严酷刑罚:夹棍、辣椒水、老虎凳等等,更为惨绝人寰的还有剥皮、凌迟、炮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