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角是什么戏曲(简说传统京剧丑行)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1 12:06:58    

传统京剧在表演时,有严格的角色划分,早期的角色有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七行,在后来的发展中归纳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再后来直接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不管是起初的七行之分还是现在的四大行,我们发现每一行当内还有进一步的细分。也就是说不管名义上分几行,在实际操作上分工极其明确,角色的细分极为详细。

昆剧《十五贯》 王传淞饰演娄阿鼠 ·

丑行简称“丑”。俗称“小花脸”。因和净行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又称“三花脸”。又称“开口跳”,主要扮演擅长武艺、性格机警、语言幽默的男性人物,多为绿林好汉、侠盗小偷之辈,表演过程中既注重翻跳武技,也讲究口齿清楚有力。武丑角色如《三岔口》中的刘利华、《三盗九龙杯》中的杨香武、《时迁盗甲》中的时迁等。

丑行是传统戏曲中的喜剧角色。是戏曲舞台上的重要“滑稽”担当,常有“无丑不成戏”的美誉,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而以念白的口齿清楚、清脆流利为主,时以插科打诨博得满堂哄笑。丑行有着一套较为独特的表演程式与风格,如其台步中的矮子步、方步、鸡行步、跛步等就十分引人注目。

丑行在旧时的戏班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据说李隆基曾为博杨贵妃一笑而亲扮丑角,因而之后在戏班中就形成了只有丑角才能坐衣帽箱的不成文规定,许多班主也都是丑行出身。

丑行角色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

《群英会》中的蒋干,《贵妃醉酒》中的高力士,《野猪林》中的高衙内

丑行角色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故而以“丑”为名。这白粉的块,有几种不同的形状,有的是方的,有的是元宝形或是倒元宝形,叫作腰子形,还有的是枣核形,根据不同的人物,画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白粉块。

京剧《群英会》· 萧长华饰蒋干 ·

丑行分为文丑和武丑两类。

一,文丑

文丑涵盖人物类型极广,文丑多扮演智慧、善良、幽默、诙谐或贪婪、势力、丑恶、龌龊之人,除武夫外的各种丑脚均由文丑扮演,如《苏三起解》的崇公道、《群英会》的蒋干、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栾平等。文丑按人物类型又细分为:袍带丑、方巾丑、茶衣丑、巾子丑、褶子丑等。

《七品芝麻官》

⒈袍带丑,也叫官衣丑,身着官衣得名。扮演做官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知府县令,文官、武官、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有,是丑行中比较注重功架的一路。袍带丑角色如:如《贵妃醉酒》中的高力士和《打龙袍》中的灯官、《唐知县审诰命》中的唐成、《棋盘山》中的程咬金、《徐九经升官记》中的徐九经。

《徐九经升官记》中的徐九经

⒉方巾丑,因其主要扮演头戴方巾的文人故称,多为儒生、书吏、谋士、塾师之类,一般头戴一顶方巾,身穿褶子,有的还会手执折扇,迈四方步,举止缓慢文雅,多是些有文化的人。这些角色表面上文质彬彬,总是带点迂腐的酸气,例如《群英会》中的蒋干、《乌龙院》中的张文远、《审头刺汤》中的汤勤等。

《乌龙院》中的张文远

⒊茶衣丑,有些剧种也称“短衫丑”,扮演的多是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角色,多为渔夫、樵夫、农夫、伙夫、小贩、酒保之类,因身穿短蓝布褂子(茶衣)而得名。茶衣丑角色如《玉簪记·秋江》中的艄公,《打樵问府》中的樵夫。

《玉簪记·秋江》中的艄公

茶衣丑老黄, 老丑《女起解》中的崇公道

⒋巾子丑,一般饰演介于方巾丑和茶衣丑之间的角色,有时穿长衫或箭衣,多扮演一些性格诙谐年纪较大的一类的老人(又称“老丑”)。如《空城计》中的老军、《乌盆记》中的张别古、《女起解》中的崇公道。又如《铡美案》中的店主张三阳,也属于巾子丑的范畴。

《女起解》中的崇公道

京剧《铡美案》中的张三阳

⒌褶子丑:又叫邪僻丑,通常指那些不正当的“二代爷”。如《林冲》中的高衙内之流。

京剧《三盗九龙杯》杨香武

二,武丑

多扮演腿脚灵活、善窜能跳、擅长轻身功夫的武林侠士绿林好汉和侠义之人。如《三岔口》的刘利华、《偷鸡》《盗甲》中的时迁、《三盗九龙杯》中的杨香武。“丑”行演员时有反串彩旦扮演彩婆子。武丑另有一个名称叫开口跳。因为武丑这种行当除了擅长蹿蹦跳跃以外,还要能够善于念白。武丑的京白要念得口齿伶俐,清脆悦耳。像《连环套》的朱光祖、《雁翎甲》的时迁等,这类的角色就叫开口跳。这样的角色要求武功精湛,动作轻灵敏捷。性格诙谐、机智。

京剧《时迁盗甲》时迁

戏剧中的丑行有人认为,丑行是专门扮演坏人的,其实不然。丑行的“丑”是指扮相不俊美,并非专指品质上的丑恶。丑行中,有些是扮演阴险狡猾、贪鄙自私的角色,可是更多的是扮演机警、伶俐、幽默,甚至很正直、很善良的角色。丑,并不是丑恶的意思。从扮相来看,可能不太俊美,可是心灵是美的,比如新编的京剧《徐九经升官记》里的徐九经,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两张武丑的做个对比。细心的读者们不难发现:同样是武丑,杨香武的脸上是顺着鼻梁的“一道白”,而时迁则是由眼至鼻的“丁字白”

在传统戏里,一般社会地位不高的劳动人民,像渔夫,农夫,樵夫,酒保,打更的,守夜的,差役,书童,乞丐等等,大部分都由丑角来扮演。而从性格上来说,这些人多半都是很滑稽,很活泼,很乐观的人。比如《女起解》里的崇公道。就是很忠厚、善良,有正义感的老差役;《秋江》里的老船夫,就是助人为乐的,很有风趣的老人;《三岔口》里的刘利华,是个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小店主;《挡马》里的焦光普,则是个忍辱负重,勇敢机智的爱国志士,这些都是由丑角来应工的。

行当跟人物的性格,以及对角色的评价,并没有绝对的联系。有些俊扮的人物,表面上好像很美,实际上不一定是好人。比如《秦香莲》里的陈世美、《伐子都》里的子都,还有《金玉奴》里的莫稽、《杜十娘》里的李甲、《活捉王魁》里的王魁、《清风亭》里的张继保等等,很多这样的人物,表面上看都很英俊潇洒,儒雅清秀,但实际上都是心灵丑恶的坏人。所以划分行当,只是规定了一个大的类型范围,不能从扮相上服装上就确定一个角色是好人或坏人。好人或坏人,还是要根据人物具体的言行举止和实在的性格形象,才能做出最后的判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