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留学生遭遇“量身定制”新型电信诈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7:21:00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今年3月初,在欧洲留学的90后青年王远洋接到了一通意外的电话。对方自称是中国驻当地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且来电号码与大使馆官网上的号码一致。对方称王远洋被卷入了一起大型跨国金融诈骗洗黑钱案件,并提示他尽快联系公安机关澄清。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王远洋被巨大的精神压力所笼罩。为了摆脱莫须有的指控,他接受“警方”的24小时视频监控,在“保密令”上签字,为了“取保候审”,他先后向对方提供的多个账户共转账68万余元。4月15日,他前往大使馆向工作人员求助,确信自己遭遇了电信诈骗;4月19日,他委托在国内的家人前往公安机关报案,警方已经立案。

在国内社交网络平台上,王远洋看到,从今年年初至今,有多位海外中国留学生遭遇了同样套路的诈骗。反思中的王远洋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回想起来,诈骗熟练掌握精神控制话术,利用了留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信息差。虽然过程中我一直充满疑窦,但在极度的精神高压下,还是掉进了对方布下的陷阱中。”

陷阱

骗局从那一通来自“大使馆”的电话开始。3月3日是周一,当天11时许,王远洋在手机上接到电话,对方自称是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报出了他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并称上海浦东公安要求他主动与警方联系,因为他可能涉嫌一起跨国诈骗洗黑钱案件。

起初,王远洋觉得这个消息“特别扯”,正准备挂电话,对方镇定地说:“你要是不相信的话,可以来我们大使馆看一看,也可以去官网验证电话号码。”王远洋上网搜索,来电显示号码确实与大使馆官网公布的一致。十几分钟后,正犹豫要不要出门去大使馆验证的他接到了第二通电话。经事后验证,来电显示号码与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官网所列的一致。

王远洋说:“现在回想起来,留学这几年,我曾接到好几个一听就是诈骗的陌生号码、奇怪口音的来电。但这两通电话号码无误,说话口吻符合我对公职人员的印象,还让我觉得,不可能有这么简单就能证伪的骗局。”

在3月3日来自“浦东公安”的电话中,对方自称民警“高军”,并报出了警号。正当王远洋一头雾水、着急上火地想要搞清楚状况的时候,“高军”引导他在电脑上安装视频通话软件Skype,并拨来电话。王远洋看到,对方是一个穿着蓝色短袖警服的年轻男子。接着,“高军”使用另一个Skype账号再次来电,但关掉了自己的视频显示。

“高军”在这通电话中解释了王远洋“涉嫌跨国金融诈骗洗黑钱案”的情况:主犯“刘聪”曾是国内某银行的高管,后来调动到欧洲工作,从事洗钱;“刘聪”于今年2月搭乘飞机回国,在上海海关被发现随身携带数百张银行卡,被上海警方逮捕,而其中一张涉案的银行卡就是王远洋的,银行卡流水显示,该卡从2024年6月至2025年1月有数十笔大额转账收入和支出。

“高军”称,警方经审讯“刘聪”得知,王远洋主动向“刘聪”提供银行卡和个人信息,间接参与洗钱;与这张银行卡相关的受害者有16人,其中一位贵州的老人朱某还因此跳楼自杀,朱某的家属正披麻戴孝地在公安局门口闹事,而王远洋则在此前收受了108万元好处费。

电话期间,“高军”给王远洋发来一份“上海市专案指挥中心”的文件,文件上有“刘聪”及其团伙被警方抓获的现场照片,以及涉案的大量身份证、银行卡照片。高军还出示了受害者朱某的“死亡证明书”。

急于向“警方”澄清的王远洋,说明自己并未在上海的银行开户,一定是个人信息泄露了。“高军”则表示,警方虽然愿意相信他,但目前没有对他有利的实际证据,现在必须由王远洋签署“国家保密局保密令”,写下“自清自白报告书”,警方下一步会继续审讯“刘聪”,并前往银行调查,其间王远洋不得向任何人透露案件情况。

牢笼

在3月3日的这通Skype视频通话中,“高军”严肃地告知王远洋,警方要求,这通视频24小时不能挂断,除了睡觉时间外,王远洋必须每2小时向警方“报备”,如果外出,要详细说明外出理由和外出、回家的时间;他还要求王远洋在手机上删除小红书等社交App。表示如果不照做,办案方向很可能对他不利,最坏的后果是,王远洋会被引渡回国,面临至少几个月的审查,在档案上留下污点。

王远洋照做了。他告诉记者,正是因为这一个多月的视频监控“牢笼”,让他承受了精神高压,一步步被诈骗分子控制,即使心里疑窦丛生,多次怀疑自己遭遇了诈骗,仍然不敢向官方机构、亲友求助。

如今回想起来,王远洋觉得诈骗分子一直让他在情绪上“坐过山车”:“他们利用我担心自己前程的心理,以及对洗钱案中受害者的同情心,一会儿演戏吓我,一会儿又让我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还时不时关心一下我的生活。在精神高度紧张焦虑的时候,我的理智让步了。”

3月10日,诈骗“剧本”走向了“转账”这一幕。当天,“高军”突然给王远洋发来“刑事拘捕令”“强制性资产冻结执行书”“取保候审决定书”,文件上盖有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公章”,以及“检察官袁国霞”“书记官高天立”的姓名章。“高军”在告诉王远洋,自己为他向“检察官袁国霞”争取到取保候审的机会,保证金是“好处费”的一半,即54万元人民币,案件办完后,这笔费用会立刻退回。

接下来的一个月,“高军”“检察官袁国霞”“书记官高天立”等人多次给王远洋打来电话,以支付“保证金”“庭审费”等为由,先后数次要求向“香港廉政公署”相关负责人等的银行卡号转账。诈骗分子引导他找借口向父母、同学借钱,并以关心的口吻,嘱咐他留好生活费。期间,对方以“确认银行账户没问题”的理由,将他转出的一笔7.5万元款项转回,数天后又要求他重新转出款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王远洋提供的网上银行转账记录上看到,3月12日,他向中国香港某银行的账户转账港币19万余元;3月27日,向前述账户转账欧元1.7万元;4月8日,向中国境内某银行的账户转账人民币19.9万元,4月9日,分两次向中国境内某银行的两个账户转账人民币4万元、5万元。

经事后计算,加上数笔“手续费”,王远洋共从自己的账户转出人民币68万余元。

求助

让王远洋进一步怀疑自己被诈骗、想要向外界求助的,是4月13日来自“金融监管科民警陈科长”的电话。“陈科长”告诉他,目前取保候审的手续还未办好,需要他用个人账户再转账14万元,而这与“高军”“袁国霞”此前承诺的“警方会垫付保证金14万元”不符。王远洋再三追问,“陈科长”都以训斥的口吻避开了正面回答。

于是,王远洋冒着违反“保密令”的风险,出门找一位朋友商讨。在朋友的帮助下,4月15日,他联系到国内一位兼任律师的刑法学教授,倾诉了自己的遭遇。“那位教授非常直接地告诉我,我肯定是被诈骗了,必须马上去大使馆求助。这个消息简直是晴天霹雳。”

很快,大使馆内负责领事保护业务的工作人员当面告诉王远洋,他一定是遭到了诈骗。“工作人员立刻说,冒充大使馆来电的骗局已经发生过很多次;大使馆的电话只接听来电,不会主动往外拨出。回家的路上我几乎精神崩溃,后悔、自责、愤怒等情绪同时涌上来,都快站不住了。”

4月22日,大使馆工作人员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确认王远洋前来告知遭遇诈骗一事,并表示,使馆高度重视针对在当地中国公民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多次在使馆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小红书号发布有关领事提醒。记者看到,3月6日,使馆领事服务网页发布了一篇《领事提醒》,告知中国公民谨防以使领馆名义实施电信网络诈骗。

识破骗局的王远洋不再理会诈骗分子的频频来电,联系了在国内的家人,委托家人报警。4月19日,他的家人向北京市公安机关报警,警方已经立案。派出所民警向他的家人表示,该案涉及金额较大,由于涉案的部分银行账户不在境内,办案有一定难度。

心情慢慢平复,王远洋开始反思整个受骗过程。他说:“我并不是完全没有反诈意识的人,受骗过程中内心也一直有疑问,但出于恐惧、焦虑、侥幸等心理,没有勇气向外界求助。留学这几年,我没怎么接触过反诈知识,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扑在学业上,也很少看国内的社会新闻、社交平台。”

王远洋回想起3月3日的电话中,“高军”让他删掉的社交App。于是,他很快搜索到一篇讲述类似受骗经历的帖子,那是在美国留学的00后青年李晓峰于4月3日所发的。在帖子留言区,有多位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日本等地的留学生表示自己近期也接到了类似电话,有的已经受骗,损失了财产。

李晓峰用3万余字的篇幅,详细记录了自己从2月14日开始受骗的经历。骗局同样包括冒充使领馆和公检法人员来电、精神控制、24小时视频监控,只是涉案缘由、借款理由等都针对李晓峰“量身定制”。在识破骗局前,李晓峰共向诈骗分子转账人民币67.5万元。3月下旬,李晓峰到当地领事馆陈述了事情经过,并向当地警方报案,又委托在国内的父母向公安机关报案。

李晓峰在帖子中写道:“我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后,发现置顶的第一条就描述了我遭遇的这类诈骗。反诈中心提醒海外公民:使领馆不会打来电话告知您的身份信息被冒用,不会将电话转接至内地公安局!我的难受和自责涌了上来,置顶已经是去年12月30日了,早有太多像我这样的受害者。”

帖子发出后,李晓峰收到了一些宽慰的留言,也有人嘲讽他“怎么这么蠢啊”“笑死,钱太多人太傻”等。他在帖子的末尾补充道:“说看到这些不难受,那是假的。但我知道自己一定要强大,被嘲笑、被攻击,我不在乎。我的经历一定会让许多看到的人有所收获,更深刻理解‘诈骗’二字的含义。只要你看见我的经历,骗子或许就少骗到哪怕一块钱。”

(应受访者要求,王远洋、李晓峰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