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751D·PARK大厅的镁光灯下,一场独特的时装秀点燃中国国际时装周:72岁苗族老人肩挑竹编背篓,身着苗绣盛装的5岁孙女端坐其中,马尾绣百褶裙摆随步伐翻涌,银饰撞击声与电子乐交织。
当“贵州村T”走上时尚舞台,呈现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时尚演绎,更是贵州儿女守护文明根脉、激活文化基因的生动实践。正如网友评论,“爷爷扛起的不只是娃,还有民族的希望”“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上回望,贵州文化的传承密码早已镌刻在云贵高原的褶皱里。从修缮如旧的安顺屯堡到阳明祠内的全息投影讲解系统,从苗族古歌数据库到“锦绣计划”培育的绣娘队伍,这片土地上始终激荡着守护文明火种的炽热情怀。
传承:古朴文明的活态存续
“石头的街石头的房,石头的古堡石头的墙……”在安顺市西秀区本寨村,老人们演绎着地戏的古老唱腔。
安顺屯堡文化区有300多个屯堡村寨,本寨村就是其中之一。
2006年,安顺地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在本寨村,五米高的屯墙、十字街分布的七座碉楼,连同《三英战吕布》的地戏唱本,构成屯堡文化的群落。
去年,安顺境内35个传习所累计培养地戏传承人703名,6.8万部明代家谱完成数字化归档。“屯堡文化见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他们用建筑群落刻录国家治理智慧,用忠义史诗浇筑民族精神长城。”贵州省社科院专家指出。

安顺地戏
在修文县龙场驿旧址,全息投影技术模拟了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场景。
阳明心学是明代大儒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后创立的哲学体系,其核心理念“致良知”“知行合一”,深深影响了中国儒家文化。
近年来阳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持续上演:孔学堂书局主导的《阳明文库》全球发行量取得突破;融入VR技术的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访问量持续上升;京剧《阳明悟道》登台国家大剧院演出,并在天津、湖北、河南等地开展巡演。

修文阳明文化元
“传统文化不是‘故纸堆’,而是解决现代性困局的工具箱。”贵州民族大学非遗专家介绍。
贵州雷公山深处的苗族蜡染传习所里,非遗传承人正指导大学生进行“冰裂纹”蜡染绘制。
这个看似平凡的场景,实则是贵州非遗系统性保护的缩影。自2012年国家实施“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制度以来,贵州有757个村寨先后列入国家前六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占全国总量的9.3%。作为非遗大省,贵州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99项159处,省级非遗名录628项1025处。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持续提升。
发展:东方非遗的时尚新生
当上海设计师将苗绣嫁接到巴黎高定时装,当丹寨蜡染元素出现在雷克萨斯概念车内饰,贵州传统文化的时尚基因正释放惊人能量。这不是简单的形式拼贴,而是基于文化本体的深层创新。

米兰时装周上,“蝴蝶妈妈”苗绣高定系列闪亮全场。苗族将蝴蝶作为图腾,大量应用在服装上,表达对爱情和生命的美好寓意。此外,彝族现代手工艺、数字化苗绣实验等也正将贵州民族传统文化转化为时尚力量。
“贵州展示的不只是传统符号,而是成体系的东方美学解决方案。”相关专家介绍。2024年贵州文创产品出口持续增长,苗绣数字化设计服务覆盖多个国家。
在黔东南州凯里市的苗侗风情园,百名绣娘正直播讲解马尾绣针法。这个占地150亩的产业园区,集聚着63家非遗工坊、12个设计师工作室。在新媒体平台的助力下,这些传统技艺创作出的各种潮玩潮品,已经远销海外。
“传统技艺要与现代商业文明深度融合,我们不是兜售文化猎奇,而是依托非遗,输出被市场认可的文化产品。通过与时尚的有机结合,贵州非遗正进入全球高端消费市场。”苗侗风情园相关负责人介绍。

绣娘们正忙着刺绣
从彝族阿妈的绣针到数字设计师的代码,从苗岭深处的歌谣到国际T台的聚光灯,传统文化与潮流时尚的创新结合正在贵州全面展开。
“文化传承绝非要人类退回山洞,贵州用前沿的技术保存最古老的传统,努力为文明存续探索新路径。”香港文化学者介绍。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聚光灯下,贵州非遗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绝非偶然。屯堡石块沉淀的家国情怀,阳明心学淬炼的人文精神,苗绣丝线编织的生命哲学,共同构筑了这片土地的文化韧性。当“村T”少年穿过数字幕墙走来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更是人类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续写的新的表达方式。
记者: 曹浩 吴芮 李诒瑞 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