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一个“红”的梦想。
在短视频时代,一条美食博主的视频、一张自然风光的照片,甚至一个意外走红的梗,都可能让一座城市瞬间爆红。2024年以来,从黑龙江哈尔滨的冰雪到甘肃天水的麻辣烫,从山西隰县的小西天到重庆荣昌的“卤鹅”,中国网红城市“轮动式出圈、接棒式发热”的现象愈发明显。
2024年以来,都有哪些城市成为新的“网红城市”,又呈现出什么新的趋势?
什么是网红城市?
网红城市的概念很火,但什么才是“网红城市”?
首先,网红城市是自媒体时代的特有产物。它们通常不是由主流媒体或政府宣传部门有意识策划成功的;同时,它是由偶然因素触发,比如独特的景点、文化、美食或是特色活动,让这些之前没有太多知名度的城市突然获得广泛关注,并吸引大量游客前往体验和“打卡”。这样的城市,我们可以称之为“网红城市”。
不过,这些网红城市的热度通常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主要是因为公众对网络新鲜事物的兴趣有其规律,不会长期保持高度关注。新的网红事件会不断出现并替代旧的关注点。更重要的是,很多网红城市本身产品单一,无法支撑游客长时间停留,导致热度难以持续。
值得注意的是,网红城市与旅游目的地城市(如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有明显区别。这些传统旅游城市即使出现网红事件,也不会被称为“网红城市”,而只是“网红事件”。网红城市往往是当地政府和民众非常期待变成“网红”的地方,有一种爆发的渴望。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网红城市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变量。
县域小城的逆袭
自2023年淄博烧烤之后,2024年以来,网红城市现象呈现出明显的下沉趋势,从一、二线大城市向县域和小城市扩散,并且正变得越来越明显。

重庆荣昌卤鹅成为爆款美食。图/荣昌发布公众号
最近的案例是重庆荣昌。荣昌因“卤鹅哥”林江与国际网红“甲亢哥”的互动而成功出圈,成为新晋“网红城市”。在“甲亢哥”中国行期间,林江追随其辗转成都、重庆、深圳、香港和长沙五座城市,热情地向“甲亢哥”投喂家乡的特色美食——荣昌卤鹅,以此推广家乡文化和美食。这一行为打动了众多网友,使荣昌卤鹅成为爆款美食,也让荣昌这座位于重庆西部、连接四川的直辖市下辖边远城市进入公众视野。
这种“下沉旅游”趋势的背后,是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比如年轻游客追求“小众”“新奇”体验,对已经过度开发的景区兴趣减弱,而小城或县域往往保留了更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大城市旅游成本偏高,而县域和小城市则提供更高性价比的选择。
作为新一波网红城市热潮的主力军,“Z世代”年轻游客的行为也与父辈们偏好名山大川不同。Z世代更追求“像当地人一样生活”的沉浸式体验。他们到重庆不止看洪崖洞,更要深夜在苍蝇馆子吃小面;去哈尔滨不仅看冰雕,还想去接地气的早市、澡堂子体验。这些日常化、趣味化的生活场景成为网红城市区别于传统旅游城市的一大特点。
“高性价比”也是当代年轻游客的核心诉求。受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影响,年轻人倾向于花更少的钱尽可能多体验——所谓“穷游”或“特种兵旅游”。这也解释了为何一些游客大老远跑去打卡,却只拍照不消费——他们的重点不在奢侈消费,而在参与热潮本身。
这种年轻化、社交化的旅游群体特点,使得城市走红热度来得更猛、退得也更快。相比西安、重庆经由几年时间沉淀成“长红”旅游胜地,如今的网红城市往往瞬间爆火然后迅速降温,“花无百日红”几乎成了常态。
地方政府从“观众”变“导演”
同时,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支撑了这一趋势。高铁网络不断扩张,许多县级城市接入高铁网络,交通便利大大降低了小城市可达性的门槛。
与此同时,随着更多地方政府的主动作为,也正在加速这一趋势:许多中小城市看到文旅经济的发展潜力,积极投入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本地特色。
第一代网红城市走红时,政府往往是“事后顺势而为”。如今,在新的网红城市热潮中,地方政府成为隐形推手。各地文旅部门组建专业新媒体运营团队,不惜邀请网红助阵,一些官员甚至亲自转型为“主播”,掀起了一场文旅局长直播带货、美食探店的风潮。
与传统广告投放和旅游推介会相比,这种短视频+直播的营销新打法更生动、更能引发互动。然而,在追求流量的同时,也出现了某些创意过度、内容同质化的问题。
新形势下,城市营销需要把握好度,既要善用新媒体聚拢人气,也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套路化抄作业”导致审美疲劳。实际上,当前,各地你追我赶的网红城市打造,正出现投入成本越来越高、红利期越来越短的趋势。
每个网红城市都有一个IP符号
因此,如何打造出鲜明的IP符号,也就成为每个网红城市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这一波网红城市崛起的过程中,另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文旅与多元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出众多新消费场景和城市文化IP。
几乎每个网红城市都绑定了一个鲜明的IP符号,比如淄博的烧烤、哈尔滨的冰雪、天水的麻辣烫、荣昌的卤鹅……这些载体成为连接城市与网友情感的“密码”。数据显示,“逛吃逛吃”已成为网红城市增长最快的产业门类。过去一年,重庆、成都等城市的住宿和餐饮类新增注册企业数量,依然在各个城市中名列前茅。人气带动消费,吃喝经济蓬勃发展。

2024年12月24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游客如织。图/IC photo
同时,新兴娱乐休闲业态也在网红城市遍地开花。城市夜游经济、潮流运动和户外体验等项目让游客“白天看风景,夜晚赏繁华”。此外,各地还在深挖自身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唯一性的城市文化IP,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将盛唐文化元素注入现代消费场景,哈尔滨深耕冰雪文化建立起一系列冰雪IP品牌。
不过,流量和热度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让城市一夜成名,也可能让其昙花一现。面对这场“网红接力赛”,每个渴望“红”的城市都需要直面一个根本问题:如何让“爆红”成为发展的契机而非烦恼?
重庆、西安能够从早期网红城市转型为持久热门目的地,靠的不仅是独特的景观资源,更是对城市内涵的持续挖掘和产品体系的不断优化。比如,西安不再满足于简单展示历史遗迹,而是打造了“大唐不夜城”这样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重庆则在城市全域布局网红打卡点,让游客“一城看尽千重景”。
相比之下,那些快速爆红又迅速冷却的城市,往往只有单一的爆点而缺乏后续产品支撑。当网红IP消退后,城市便面临着严峻的“断崖式”下滑风险。不论新老网红城市,都需要摒弃浮躁心态,坚持以提升核心产品和服务质量为本,练好内功,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毕竟,在流量经济的喧嚣之外,是城市与市民的长久福祉。
“爆红”只是开始,最终如何成为“长红”才是真正的考验。
文/郑伟彬
编辑/肖隆平
校对/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