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就是维护战后国际秩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1:21:00    

特约评论员 宗海合

近日,美国防长赫格塞思访问菲律宾和日本,大谈在“印太”重建威慑,强化《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承诺,提升联盟政策协调和行动协同。其间菲美日在南海开展联合巡航,美日防长还专门登上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硫磺岛举行纪念活动。这一系列行动,表面上是在“强化盟友合作”,实则处处暗含针对中国的战略威慑意图。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国防长此次访问,本应传递的是回望历史、珍惜和平、避免战争的信号,但结合近期美菲、美日军事合作的升级,其真实意图昭然若揭。美国正试图通过强化军事同盟,在南海等我周边地区构筑对华围堵网络。然而,南海的和平稳定,绝非依靠军事同盟和外部干涉所能实现。真正的和平稳定,必须建立在维护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基础上,践行尊重领土主权、和平解决争端、践行多边主义等基本原则,而非任由美国单方面定义“规则”。

尊重领土主权是维护战后秩序的核心要义。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在南海的相关权益,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确立的,具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曾非法侵占中国南海诸岛。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推进,1943年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郑重宣布,日本必须将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1945年《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上述两份文件作为奠定战后安排的国际法文件,确认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这构成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个别国家企图否定这些法律文件的效力,本质是对战后秩序根基的侵蚀,是对公平正义历史的遗忘和背弃。

和平解决争端是维护战后秩序的实践之道。战后国际秩序的持久生命力,在于厉行国际法治,通过对话协商而非强权博弈和平解决争端。这一精神在南海得到生动实践。2002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明确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为践行海洋法治、和平解决争议开辟了崭新路径。中国已同越南完成北部湾划界,与印尼就海上共同开发达成重要共识,实现同南海当事国涉海机制性对话的全覆盖。没有对话解不开的难题,也没有合作达不成的目标。唯有坚持对话协商,才能避免南海各国陷入“安全困境”,避免战争悲剧在南海重演。

反对霸权霸道是维护战后秩序的道义内核。战后国际秩序的关键,是摒弃穷兵黩武,以集体安全机制终结“强权即真理”的丛林法则。当前美国沉迷“以实力求和平”,固守“势力范围”等冷战思维,打着“航行自由”旗号,实则推行军舰横行和军事威慑,在南海挑动阵营对抗,甚至部署进攻性极强的中程导弹,给地区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美国还企图控制马六甲海峡等全球关键航道,重温“海权即霸权”旧梦,无一不是对战后秩序的破坏。中国倡导以合作而非对抗、以规则而非强权处理地区事务,正是为了维护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防止南海沦为大国博弈的角斗场。地区国家日益看清,真正的“维护国际规则”,不在于炫耀武力,而在于坚守主权平等、反帝反霸的的战后秩序初心。

践行多边主义是维护战后秩序的历史大势。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是战后国际体系向多极化转型的时代必然。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和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员,中国和东盟国家是搬不走的邻居、天然合作伙伴,更是命运共同体。面对外部干扰,中国和东盟国家坚持把解决南海问题的钥匙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上,发出和平、对话、合作的时代强音,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基础上,各方正加紧磋商制定“南海行为准则”,为实现南海长治久安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中国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倡导与地区国家共护和平、共促发展、共谋治理、共担责任,正是新时代下对战后国际秩序最根本的坚守和最鲜活的传承。

来源:中国日报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