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看山西:眼球背后的“无声威胁” 山西爱尔成功救治两位眼眶肿瘤患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2:11:00    

照镜子里突然发现的“大小眼”、眼皮底下悄悄鼓起的“小鼓包”,这些看似平常的眼部变化,竟让18岁大学生小林和58岁的王先生同时遭遇了眼眶肿瘤的威胁。

18岁大学生“大小眼”背后的危机

“一开始真以为是看手机看多了,右眼胀胀的,照镜子发现两边眼睛不对称,右眼明显鼓出来了。”18岁的小林(化名)回忆起去年寒假的经历仍心有余悸。这位在广州求学的大学生,直到返乡后在晋城当地的医院检查,才被诊断为“右眼泪腺肿瘤”。由于肿瘤位于眼眶较深部,医生建议转诊至山西爱尔眼科医院眼眶泪道专科。

结合临床表现和多普勒超声、CT及MRI等影像分析,山西爱尔眼科医院眼眶泪道专科主任朱彬说道:“小林的右眼外上方眶深部隐藏着一个大小约2.5*1.5*1cm的肿瘤,紧邻视神经和眼外肌,初步考虑是泪腺多型性腺瘤。”

朱彬主任解释,泪腺多型性腺瘤是泪腺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但因其生长位置靠近泪腺窝,与视神经、眼外肌等重要结构毗邻,完整切除难度极大。“这类肿瘤就像包裹在保鲜膜里的果冻,一旦包膜破裂,肿瘤细胞可能扩散导致复发。”由于肿瘤包膜完整且位置特殊,朱彬主任与团队讨论后决定采用右眼外侧开眶术完整切除病灶。

手术中,朱彬主任主刀,吴涛、仝循新两位医生辅助,借助史赛克骨动力系统成功剥离肿瘤。朱彬主任介绍,采用史赛克骨动力系统进行开眶手术有两方面优势:一是患者小林的泪腺多型性腺瘤位于眼眶深部,周围神经血管密集,且具有易复发、可恶变的特点,需完整精准切除,传统器械难以在深部精细操作,而该系统能以0.1毫米级精度分离肿瘤;二是开眶手术能充分暴露深部肿瘤,但眼眶软组织疏松、神经血管多,传统器械牵拉易损伤组织,史赛克骨动力系统靠高速旋转的微型钻头和骨刀,操作精准稳定,可在有限空间完成深部操作,减少软组织牵拉损伤并缩短手术时间。

58岁患者的半年“鼓包”迟迟未消

与小林不同,58岁的王先生经历了长达半年的“隐形危机”。去年10月,他发现右眼内侧皮肤微微隆起,“起初以为是蚊虫叮咬或是偶然碰撞导致的,而且没有明显不舒服,便想着观察一段时间。可是几个月过去了,右眼的凸起越来越明显,逐渐长大到了鹌鹑蛋大小。”王先生说道。肉眼可见的异常让王先生逐渐不安,随即前往晋中爱尔眼科医院就诊。​

医生仔细检查后,初步怀疑为眼眶肿瘤,建议转诊至山西爱尔眼科医院进一步诊疗。提及“肿瘤”二字,王先生坦言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脑海中闪过很多情形,生怕是严重疾病。

山西爱尔眼科医院眼眶泪道专科主任朱彬初步考虑王先生右眼为来源于泪囊的肿瘤。“MRI显示肿瘤位于眼眶内侧壁,大小约3.5*2.5*1.5cm。考虑到王先生的肿瘤与眶内侧组织、内眦韧带及眶骨膜黏连紧密,经过完善的术前评估,我们团队决定采用前路开眶术为王先生实施右眼眼眶病损切除术。”朱彬主任说道。

朱彬主任解释,前路开眶术从眼眶前方入路,能直接抵达肿瘤位置,在精准切除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由于眼眶内空间狭小,眼眶解剖结构复杂,有众多重要的血管、神经和肌肉等组织,且与颅脑及鼻窦等相邻,术中一旦不慎损伤这些组织就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轻则眼球运动受限,重则丧失视力。

“王先生右眼眶内肿物巨大且与眼外肌、鼻窦关系密切。而眶内手术操作空间十分狭窄,如果无法有效暴露肿瘤,会给手术带来巨大挑战,对术者的手术技术及综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眼眶泪道专科的吴涛医生说道。

经过术前充分准备,在麻醉科的通力合作下,由朱彬主任主刀、吴涛、仝循新二位医生辅助,历经两小时,成功将王大爷右眼眼眶深部、形似“鹌鹑蛋”大小的肿瘤完整剥离摘除,手术顺利完成。王先生对术后恢复速度感到惊讶:“原以为要住院一个月,结果一周就出院了,现在右眼活动完全不受影响。”

术后病理证实为内翻性乳头状瘤。朱彬主任表示,这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眼眶良性肿瘤,但有一定恶变风险,且可能随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影响眼部功能和外观,因此需要及时治疗。

“眼眶肿瘤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眼球突出或轻微胀痛,易被误认为视疲劳或炎症。”朱彬主任提醒,如果出现一侧眼球逐渐突出、眼睛变大,或出现视力下降、眼痛、头痛、眼部红肿、视物重影或模糊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无论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应尽早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以免肿瘤增大,导致手术范围扩大,增加修复难度。

文 / 李东臻

(资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