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得太晚。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4年全国癌症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发原发性肝癌病例38.9万例,死亡病例31.65万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列全部肿瘤的第4位和第2位。这说明,肝癌总体的治疗效果没有其他肿瘤好。
“更令人担忧的是年轻患者群体,越年轻的肝癌,其恶性度越高,许多年轻人忽视了体检,确诊时肝功能已严重受损,治疗手段非常有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张磊主任医师指出,年轻人罹患肝癌的残酷事实背后,是肝癌“沉默杀手”的特性与防治意识的不足。

肝炎是肝癌的一个诱发因素 图/视觉中国
肝脏的代偿能力让早期症状被忽视
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它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肝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在中晚期才被发现,这也导致了肝癌的治疗难度较大。
“早期肝癌通常症状无特异性,早期可能只是乏力、消化不良或上腹隐痛,这些症状太容易被忽略。”张磊主任强调。由于肝脏代偿功能极强(正常肝脏切70%仍可维持身体运转),患者往往在出现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黄疸等严重症状时才就医,此时多已进入中晚期。
数据显示,我国80%肝癌患者合并乙型肝炎感染,而乙肝-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演变中,约2%-4%的未经治疗的乙肝患者最终发展为肝癌。
代谢性脂肪肝成新威胁年轻患者治疗更棘手
肝癌的病因较为复杂,受环境和饮食双重因素影响。主要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酗酒、黄曲霉素、遗传因素等有关。
据最新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数据显示,我国慢性乙肝的诊断率和治疗率分别为22%和15%,规范化诊疗成为乙肝防治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乙肝病毒感染会极大地提升罹患肝纤维化、肝硬化,乃至肝癌的风险。研究显示,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中每年有15%-20%进展为肝硬化,肝硬化患者肝癌年发生率为3%-6%。
现在随着乙肝疫苗普及,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比例下降,但代谢性脂肪肝引发的肝癌发病率显著上升。“现代人高热量饮食、肥胖、糖尿病问题加剧了这一趋势。”张磊主任指出。更令人担忧的是年轻患者群体,“越年轻的肝癌恶性度越高,许多人忽视体检,确诊时肝功能已严重受损,治疗手段非常有限。”
“在门诊遇到30多岁的年轻患者,详细询问一般都有肝炎史,平时他没有重视体检,一过来他症状就是腹胀、腹水、黄疸,已经到了肝癌的中晚期,真的是非常可惜。”张磊表示,实际上越年轻的肝癌,往往恶性度是非常高的,这类患者往往都会合并严重的肝脏的肝功能的损伤,对他们来说,可以治疗手段也非常有限了。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张磊主任医师手术中
综合治疗突破:中晚期患者迎来“转化”希望
对于早期肝癌,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通过切除肿瘤来达到治愈的目的。手术切除后剩余肝脏可出现代偿性增大或增生,以代偿被切除肝脏的功能。
对预计不能直接手术切除的患者,也可进行介入治疗,经股动脉作选择性插管至肝动脉,注入栓塞剂(常用如碘化油)和抗癌药行化疗栓塞,阻断肿瘤供血,抑制肿瘤生长,部分患者可因此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
针对传统认为无法手术的中晚期患者,张磊主任介绍了最新进展:“通过介入、靶向和免疫联合治疗,近30%原本不能手术的患者可实现肿瘤降期,获得手术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肝癌总体复发率仍高达70%,但靶向药物和PD-1免疫治疗的应用已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十年前无药可医的患者,现在可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疗效。”
高危人群每半年需查B超+甲胎蛋白
肝癌的发病率在我国较高,其中有一些危险因素值得注意:
1、慢性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导致肝癌的主要病毒感染因素。
2、酗酒:长期酗酒会导致肝脏受损,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3、脂肪肝:脂肪肝是肝癌的一个重要诱因,肥胖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导致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4、食物污染: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会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对于肝癌防控,张磊主任给出明确建议:“乙肝携带者、长期酗酒者、有家族史人群应每半年进行B超和甲胎蛋白检测。”他特别提醒,黄曲霉素污染食物(如霉变谷物)是明确致癌物,而甲胎蛋白持续超过400μg/L需高度警惕。 这是因为甲胎蛋白(AFP)是肝癌的特异性标志物,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对肝癌的早期发现有一定的帮助。CT和MRI检查也可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并对其性质进行初步判断。
而本身丙肝或者乙肝,或有任何原因引起肝硬化者,如血清 AFP 升高,特别是持续升高,应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肝癌诊断。专家呼吁公众,提高对肝癌的认知,高危人群务必坚持规律筛查,让早期发现不再只是少数。
文|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刘文琴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李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