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和乐颐年”慈善助力医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交流会暨《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大湾区探索》新书发布会在佛山市顺德区召开。顺德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和乐颐年”医养结合创新项目合作方、在地医养服务机构和粤港澳大湾区相关社会组织等近百名嘉宾出席参加活动。
在大健康养老背景下,会议依托顺德创新实践,达成跨界共识,形成行动计划,探索形成“顺德-湾区-全国”医养结合服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4月25日,“和乐颐年”慈善助力医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交流会在顺德举行。
医养结合创新实践
为提升长者服务赋能
“和乐颐年” 医养结合创新项目由和的慈善基金会资助及策划,德耆慈善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主办,引入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等12家头部机构,聚焦认知症干预、失能预防、社区康复、慢病管理、心理健康、安宁疗护等服务领域,通过“平台支持+专业赋能”双轮驱动开启服务创新实验。
自2024年3月启动到2025年3月基本完成,项目累计服务超3万人次,形成标准服务指南7套,知识产权成果15项,各类培训及交流活动惠及从业人员超9万人次。这些成果有力地推动医养融合服务创新,显著提升老年人的服务质量。
交流会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高云霞代表项目联合主办方展开分享“顺德区域性医康养社模式创新探索”。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和乐颐年”医养结合创新项目形成了“政府支持、慈善力量推动、社区及社会性支持为依托、多主体多层级参与、枢纽型平台运行、供需精准对接”的医康养社服务综合体,为全面推进医养结合提供了样本。展望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政社协同机制,深化区域性康养生态建设,聚合资源培育专业人才,促进项目标准化产品化,高质量服务于顺德民生事业,为全国医养结合创新贡献更大力量。
会上,善耆家园、和泰中心、乐从健共体、睿航社工等4家顺德在地合作机构代表分享了各自在参与项目过程中的宝贵经验与深刻体会,各个机构均通过各自在行业内的技能和特色,为医养服务增光添色,为构建本土化的养老服务实践添砖加瓦。
新书发布
聚焦大湾区养老服务改革实践
活动上,《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大湾区探索》一书正式发布,该书由和的慈善基金会策划和资助,由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牵头联合高校学者和研究人员编撰而成,将于6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正式出版。

新书发布仪式。
书中聚焦大湾区养老服务改革实践,深入剖析大湾区养老服务改革与政策创新的五大特质,不仅回应了制约我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四大结构性问题,还从“就地老化”“预防优先”“福利多元”“社会融合”等政策创新维度出发,展望未来养老服务体系制度优化方向。
“和乐颐年”为全国医养结合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顺德经验,充分体现了慈善力量在民生事业中的独特价值。《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大湾区探索》的出版,既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指引。顺德区副区长朱凌霞表示,希望“和乐颐年”继续发挥示范作用,通过“以需求为导向”,深化医养融合创新;凝聚“多元合力”,共筑湾区养老生态;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服务提质增效。
在专题发言及经验分享环节,来自香港、澳门、深圳、佛山等地的专家围绕医养社会服务各抒己见。活动还设置圆桌交流环节。“和乐颐年” 医养结合创新项目的12家合作机构代表围绕 “健康管理与康复照护专题” 和 “认知症照护专题” 展开深入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指出,当前,银发经济正在深入影响我国民生政策格局,大湾区养老产业突破需要顺德银发经济产业园支持,通过粤港澳政社联动,探索形成大湾区合作典范,打造“顺德明珠”。而从“和乐颐年”这项集成性的养老服务探索行动所展示的经验看,区域性的医康养社综合体结构已形成。一个医康养社全链条服务的模式,已经在顺德初具规模。顺德养老服务的产业势能初步呈现,希望再凝聚、再创新、再拓展,实现辐射湾区走向全国,开拓中国式现代化的医养结合之路。
采写:南方+记者 欧阳少伟
德耆慈善基金会供图
【作者】 欧阳少伟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