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阜阳新闻网】
【开栏的话】 时光奔涌,故地新颜。昔日知青以青春丈量乡土,用汗水浇灌热忱;今朝重访,斑驳记忆与时代新景交织碰撞。即日起,本报开设“知青视角下的阜阳变迁”专栏,透过亲历者的双眸,记录阜阳城乡发展的时代新貌。
当踏出机场一瞬间,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如潮水般漫上高金娣心头。出租车飞驰在通往旧居的路上,七旬老人紧贴着车窗,深情注视着这座陌生又熟悉的城市——交错延伸的高架桥如巨龙盘桓,玻璃幕墙勾勒出崭新的城市天际线,双清湾畔的绿荫倒映着粼粼波光……这还是自己记忆中的阜阳吗?
1970年,为响应国家号召,知识青年高金娣从上海黄浦踏上开往安徽砀山的绿皮火车。8年寒暑后,她随工作调动落户阜阳,在这座皖北小城结婚生子,一住便是20多年。2006年迁回上海后,除了几次匆匆过境,她再未认真端详过这个第二故乡。
清明临近,高金娣借着回乡祭扫的时机,再次踏上阜阳这个第二故乡。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记忆中的这座皖北小城,已经完全变了模样。
20多年前,高金娣居住在阜阳城区老北关外贸家属院。记忆中,周边大部分是低矮的平房、狭窄的胡同。而今,站在北关吊桥上,高金娣目光所及,是泉河风景带内的花红柳绿,临街楼宇鳞次栉比。“全都不一样了,有种恍若隔世之感。”高金娣喃喃道。
在阜阳,高金娣有个多年未见的老哥哥高孝杰。那是多年前结下的情谊,当时身为地区卫校老师的高孝杰,对高金娣一家很照顾,因为同姓,两人成为无话不说的好兄妹。
现年已经八十高龄的高孝杰,上老年大学,听戏绘画,晚年生活惬意,令高金娣称道不已。
在旧友陪伴下,高金娣又先后到阜城东关、城南等地转了一圈。烟火气十足的东关街、各具特色的城南文化场馆,令她又惊又喜。她不由得感叹:今日的阜阳,真的很美。
告别旧友,高金娣乘车前往颍泉区闻集镇等地给亲人扫墓,乡间巨变再次令高金娣应接不暇。沿路栽植的景观树秀丽挺拔、一栋栋乡村民居时尚洋气,大田种植的麦苗长势正旺,不时可见现代化智慧大棚……
祭扫结束后,也没有像多年前那样“吃大席”,亲友一行人找了当地一家酒店,点了些传统土菜,不再重视讲排场,亲友在一起话家常,特别温馨。席间的一道“老虎菜”,瞬间勾起高金娣久违的舌尖记忆。
短短几日阜阳游,让高金娣感触颇深:“想不到阜阳的变化这么大!”城市夜间的霓虹闪烁,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里,市民们休闲健身、神态自若。她表示,阜阳的生活节奏与上海相比较慢,但交通很便捷,适合养老。“这次阜阳之行,我内心忽然生出一个念头,合适的时候再回阜阳居住,享受慢城悠闲生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