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这是过去一年作为经济大省、制造大省的江苏交出的“高分答卷”。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又是一年春来到,江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哪些进展与成效?
连日来,新华日报和学习强国记者组成“沿着海岸看中国·江苏篇”联合采访组,走马苏南苏中苏北,走进科研院所、企业园区,实地感受黄海之滨、江淮大地上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的生动图景,探寻各地如何厚植产业根基、推动新质生产力裂变扩容,助力“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跃迁。
传统产业“焕新”
一次“发展逻辑”的重构
走进徐工挖机智能化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条百米长的挖机动臂生产线上,“挖机焊缝智能化检测系统”的机器人沿着动臂焊缝缓慢移动,为其进行“全身检查”。
“就像医生用B超探查人体组织,我们的探头能透视焊缝内部0.2毫米级的缺陷。与人工相比,智能检测效率提升120%。”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工艺技术部部长方荣超难掩自豪。
类似的智能场景在徐工集团处处可见:全球起重机行业首条大型结构件智能化生产线上,平均每25分钟就能下线一台轮式起重机底盘;在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体验中心,161万台设备运行数据可一键调取……
“传统制造业企业想要生存,必须建立更加紧密的创新链,坚定不移走人工智能赋能工业化道路,实现集群化发展。”徐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东升介绍,徐工在周边300公里范围内的产业配套率达70%,有效吸纳皖、鲁、豫大批企业融入供应链,拉动徐州工程机械集群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
对于江苏而言,传统产业是根基,撑起经济基本盘,但“重工业底色”在数字经济时代反而产生发展“落差”,“智造”成为产业焕新的“密钥”。
一家钢厂的“新生”颇具代表性。近年来,南京钢铁净利润实现逆势增长。与传统钢厂不同,南钢这个“钢铁巨人”如今搭载了“AI大脑”——
搭载垂域大模型的巡检机器人穿梭在灼热的高炉与轰鸣的轧机之间,精准识别设备异响、实时分析钢水浇铸情况,为工程师提供最佳决策;AI分析软件则在技术研发、市场分析、客户服务、项目管理等环节,迅速定位关键知识,提升决策效率,大幅降本增效。
从“智慧工厂”到“零碳炼钢”,向数智化要发展的同时,南钢也不断探索生产全流程“绿智融合”。“‘十三五’以来,南钢累计投入超130亿元用于环保提升、超低排放改造和生态保护。”南钢双碳研究所研究员李立分享了研究院最新一项节能降碳技术:利用生物质资源替代高炉、转炉和电炉中所用的煤炭等涉碳类原燃料,以达到节能降碳目标。
南钢集团从“钢铁巨兽”转型为“数字钢企”领军者,也是南京这座省会城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重构发展逻辑、推动产业涅槃的缩影。
传统产业焕新,更是一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推动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与时俱进,才能在‘大船难掉头’的现实困境中灵活转身,持续保持业内领先地位。”总部位于苏州吴江的恒力化纤,从太湖之滨纺织小厂蝶变为全球产业链巨头,跻身“世界500强”。总经理助理汤方明坦言,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企业竞争既是技术之争,亦是人才之争。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与之匹配的新型劳动者。“过去协调工序靠经验,现在盯着数据看指标。”有10多年工龄的一线工人陈锋对变化的感受最为直观:公司一边引进高端技术人才,一边通过内部培训,让传统产业工人转型为“数字工匠”,掌握智能化生产技能,成为这场产业升级的主力军。
以科技创新锻造核心竞争力,以人才与生态构建可持续发展底座——恒力化纤的创新实践证明,传统产业不是“旧包袱”,也可以成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
新兴产业“领跑”
一场“静水流深”的变革
抓取、贴装、焊接、检测……在位于南京江宁开发区的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智能制造生产区,12条板件生产线、5条装置生产线开足马力,下线板件发往全国各地工程项目现场挂网运行。
3000多公里外的西藏日喀则市220千伏萨嘎变电站,负载着“南瑞造”板件的世界首套电网侧带超容构网型SVG(静止无功发生器)正稳定运行,源源不断地释放电能。
西藏变电站为何选择“南京造”?
“新能源很‘娇气’,具有低抗扰、弱支撑的特点。我们的构网型技术,就是要让新能源像常规电源一样‘强壮’,不再依赖火电、水电等‘拐杖’。”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研究院副院长王伟打比方说。
省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及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高压继电保护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南京,这座被称为最“懂电”的城市,已提出让智能电网成为国内领先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新目标。
从“国内领跑”奔向“全球领跑”,南京发力智能电网产业的背后,是各地集群强链、打造产业新“舰队”的集体雄心。去年,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已超40%。
壮大新兴产业,犹如“长坡厚雪”,更是一场“静水流深”的变革,领跑的“江苏选手”们如何持续保持优势?
先来看一个小镇——
“电子哨兵”在道路上智能站岗,自动驾驶清洁车沿着主干道高效作业,智能小巴接送居民上下班“最后一公里”……在中国南山·无锡车联网小镇,神奇的“车生活”触手可及。
2024年,无锡入选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管理中心目前掌握着锡东新城近45平方公里、255个车路协同点位的实时数据。”在无锡(锡山)车联网运营管理中心,江苏天安智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雷指着大屏幕介绍,整个区域已建成全市超三成智能化路口、超四成里程的智能网联道路、五成车联网应用场景。
这座创新小镇的崛起正是无锡踩准风口、加“数”发展的缩影。无锡被誉为中国物联网“首航之城”,2023年物联网集群产业规模就已突破4500亿元。杨雷认为,得益于物联网的“产业家底”,无锡车联网发展与进步得以不断“提速”。
再来看一家园区——
2007年开园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是苏州工业园区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而建立的科创载体,被视为苏州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的开端。这块太湖边曾经的荒地上,已聚集620余家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企业。
“生物医药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等特点。与其他生物医药强市围绕一家或几家‘巨无霸’药企衍生出产业集群不同,苏州医药产业是一家家企业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产业园运营方——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市场部副总经理任旭介绍,在寻求错位发展的过程中,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之道:加大对于初创企业的培育孵化,投早投小投好,聚焦创新药物的研发,形成一条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园区一边引智,引入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累计举办200余场高端学术会议;一边引资,与金融机构合作,打造一路护航的耐心资本,园区内企业累计融资金额突破1000亿元。
未来产业“播种”
一项“慢进亦退”的布局
紫金山南,九龙湖畔。在南京江宁未来网络小镇的紫金山实验室内,6G综合实验室等团队为下一代技术的爆发积蓄着力量。
发展未来产业,需要颠覆性技术的破局。“6G追求的是全频谱、全覆盖、全应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不久的未来,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地面还是空中,都能提供稳定的网络服务。”紫金山实验室副研究员夏心江介绍,实验室初步建成国内首个6G技术概念验证中心,在传输速率、频谱效率、时延等方面的研究都走在国际前列。
技术“变现”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4月初,记者来到位于苏州纳米城的汉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全球碳纳米加热领域的“领头羊”,主营产品是碳纳米管面状发热膜,也就是“纳米地暖”。
碳纳米管,被誉为材料界的“六边形战士”。“与传统水暖、电暖等加热模式相比,碳纳米管加热材料不仅低碳环保、发热均匀,使用寿命也大大提升至50年。”汉纳材料人力行政总监金善利向记者介绍,纳米地暖正愈发被市场接受,加速进入高端建筑市场。
金善利坦陈,公司产业化过程中也走过“弯路”:尽管汉纳材料首创“超稳定水性聚合物PTC”等核心技术,但如何将碳纳米管这种纳米材料大规模应用于民生领域,曾困扰业界多年,“一开始,我们投入到柔性显示屏领域,不过市场有限并不成功,直到找到纳米地暖这一领域。”
在苏州纳米城,像汉纳材料一样的企业还有500多家。“产业界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一条‘死亡之谷’,即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过程太过漫长。”苏州纳米城运营方——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淑梅清醒认识到这一痛点,为此,纳米城累计招引入驻近20个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共享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帮助中小企业以更低成本跨越技术门槛、加速产业落地。
培育未来产业,并非是“投注”未来,而是“预见”和“引导”未来。
春江水清,潮平海阔。南通有一个以“未来”命名的产业园——新时代未来产业园。记者来到这个占地10平方公里的产业园,但见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园区道路和高标准厂房初具雏形。
“发展未来产业,我们注重打好‘特色牌’和‘区域牌’。”南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曹海锋告诉记者,“因地制宜”就是最明确的产业“指导路径”——
基于南通开发区现有的深海装备、低空飞行服务、制氢等未来产业基础,以及因为毗邻上海、在未来产业规划中做好为上海市场做配套的准备,落户于此的未来产业园定下未来空天、未来通信、未来能源和未来深远海装备四大方向,力争到2033年,四大产业在开发区GDP占比突破20%。
未来产业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江苏各地特色化未来产业的布局,展示了“弄潮儿”探索新路的生动实践:从颠覆性技术破局,到产业化项目落地,既需要企业敢闯“无人区”,更依赖产业生态的系统性支撑,助力从“播种”到长成产业森林。(付奇 武智慧 周永金 孙晟宇)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