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龙”诞生在杭州,多地派出调研组取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0:00:00    
澎湃新闻记者 徐益平

因“杭州六小龙”爆火出圈而成为创新发展“模范生”的浙江,在迎来各地党政代表团的同时,也迎来了一波对其科技创新之路的“调研热”。这之中,“六小龙”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有调研组表示,“六小龙”诞生在杭州“值得科技部门深思”。

据《浙江日报》4月4日报道,近日,民建中央调研组就“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来浙江开展重点考察调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带队。

民建中央调研组考察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图片来源:民建中央官网

民建中央官网刊发的相关消息显示,调研组一行先后走访了杭州和宁波。在杭州期间,调研组同浙江有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召开座谈会,浙江大学、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游科互动、群核科技、云深处科技等参加座谈,介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工作的进展情况,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

调研组在杭州还实地考察了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强脑科技、灵伴科技、宇树科技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了解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创新协同、集聚创新资源等方面的情况,听取相关政策建议。

上述参加座谈或接受考察的单位中,游科互动、群核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宇树科技均是“杭州六小龙”企业;灵伴科技因创始人戴着自产的AR眼镜“全程脱稿”演讲而走红,被外界称为“杭州第七龙”;浙江大学因DeepSeek、云深处科技、群核科技的创始人都毕业于该校,创新创业的“浙大现象”广受关注。“以‘杭州六小龙’等初创企业为代表的科技突破不断涌现,展现了创新创造的巨大能量。”据新华社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23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

在民建中央调研组之前,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刚于3月中旬对杭州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调研。据科技部官网,在两天时间里,阴和俊深入调研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梦想小镇、浙江大学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之江实验室和强脑科技等地,点赞浙江“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方面走出新路子”。

“杭州大批科技初创企业崛起和创新成果涌现并非偶然现象。”阴和俊说,浙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打造“硅谷天堂,高科技的天堂”重要指示,坚持英雄不问出处,创新不问出身,宽容对待创新失败,耐心对待企业成长,才能形成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创新土壤。

“杭州六小龙”的横空出世,曾引发各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入思考,有省级媒体发出“杭州有DeepSeek,我们有什么”“为什么我们发展不出‘六小龙’”等追问。澎湃新闻观察到,在此轮对浙江的“调研热”中,多地派出调研组专程前往考察“取经”。

2月17日至18日,山东济南市科技局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改革办、山东大学、历下区、浪潮集团组成调研组,由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波和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市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王玉跃带队,赴杭州开展学习调研。

据济南市科技局官网,调研组一行先后与杭州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和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进行座谈,听取杭州在争创全球创新策源地、打造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和颠覆性技术转移先行地,一体化推进科创政策体系、重大科创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生态、人才引育等方面的典型经验介绍,详细了解浙江“科技大脑”的建设运行模式、科技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的经验做法,并实地走访了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颐高集团、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未来科技城(阿里巴巴西溪园区)、浙江创新馆等单位。

2月17日晚,调研组在驻地召开总结会议,各成员重点围绕如何将杭州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有效融入日常工作进行发言。黄波表示,将对学习调研成果进行认真梳理,深入消化吸收,努力把杭州的好做法、好经验转化为济南市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加速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好政策、好招数。

半个月后,浙江又迎来外省的省级调研团。据贵州省科技厅官网消息,为学习借鉴浙江科技创新先进经验,3月6日至7日,贵州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项长权,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友昌,携厅办公室、政体处、平台处、产业与事业处以及省科创中心,赴浙江开展专题考察调研,先后走访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未来科技城展馆和灵伴科技等企业,深入学习科技创新新路径。

在浙江大学,调研组与校方就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展开座谈。项长权提出,希望与浙大开展新一轮的战略合作,充分借助浙大科研优势,在贵州新材料等领域开展人才引进和成果转化,推动贵州企业、科研机构与浙大开展“订单式”合作,破解产业创新的关键技术瓶颈。

在未来科技城展馆,调研组详细了解科技城集成政策吸引人才的做法,以及孕育“六小龙”的实践经验。项长权指出,“六小龙”诞生在杭州值得科技部门深思,贵州大数据起步较早,亟需把先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培植肥沃的创新“土壤”,孕育出本地的优质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



本期资深编辑 周玉华


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