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教育观察│孩子哭闹,为何AI束手无策,一个抱枕却解决问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1:27:00    

未来教育会是什么样的?未来教育是不是就是数字化教育?从事未来教育的教师,其职责会有哪些变化?前昨两天,以“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学习多样态”为主题的第二届上海基础教育年会在宝山区举行。虽然与会的都是一众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教育行政管理者和研究权威,但多位专家的演讲,却时不时流露出对AI赋能教育的迷茫和忐忑。

在由上海市教育学会主办、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及宝山区教育学院承办的此次年会上,率先登台演讲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智能教育实验室主任袁振国,通过大量案例和理论分析,试图为他的核心观点“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旁征博引。不料,随后有发言者讲述了一个幼儿园的故事,让听众陷入了深思。某幼儿园园长发现,一些新来的孩子一脱离家长的怀抱和视线,就会哭闹不停。老师们想了各种办法,甚至用上了AI技术,通过播放家长视频、人机互动等,想让孩子们从对家长的依恋转到享受集体活动的快乐中来,但小孩子并不买账。突然有个老师灵机一动想了个妙招,给每个孩子做了一个抱枕,上面印了他们各自最爱的家人。结果,很多孩子一抱小枕头,眼泪瞬间就消失了。这件事促使老师们思索,为什么智能化工具抑制不了孩子的情绪宣泄?

会场外,教育信息技术供应商竞相“打擂”。

此次教育年会吸引了十多家教育信息技术研发企业在场外“打擂台”,从教师的备课软件、知识点动态演示到作业辅导和批改,AI已经全面介入教学、练习、考试和升学指导的各个环节。有多家开发商信誓旦旦,认为到2028年能够完全实现所有作业的AI批改。对此,有专家当场提出疑问:“要实现人工智能批改作业必需有两个基本前提:第一,所有的题目它都能识别;第二,所有学科的题目它都要会做。那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教师就得好好地想一想了,站在讲台上的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现在的有些公开课仿佛离开了AI就不时髦了,就落伍了,就体现不出教育现代化水平了。”有与会者举例说,教师布置了一个房屋建造设计的作业,这可以是劳动教育,也可以是技能教育,但现在更多的是指导孩子们通过计算机数智模拟技术去完成作业,又是科学建模,又是模拟计算,看似十分热闹,参与的学生却似乎少了许多实践机会和真实场景的体验活动。

在两天的年会里,主办方相继发布了《未来学习研究蓝皮书(2025)》和《2025年未来学习研究课题指南》。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欣慰地说:“我们开展了专项调研,结果表明:93%的学生表示喜欢并愿意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75%以上的学生都有使用AI工具的经验,并且每周使用3次以上;70%以上的学生使用AI工具主要是为了搜索生活中遇到问题的答案,其次是用于自主性的拓展学习,第三才是用它来帮助完成学科作业。这个结果比我们预想的要好,七成以上的学生对‘依赖技术导致懒于思考’‘过度使用导致学习兴趣下降’等问题表示忧虑。这说明,在AI全面介入学习的情况下,学生自己也开始担心可能衍生的各种问题了。”

对于学生正在碰到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担忧,教师该怎么作为?宝山区教育局局长、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治说,未来教育要求教师具备五重角色:要成为学生心灵的守护者、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创新人才的培育者、人机协同的促进者,让自己从一个“讲授师”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和陪伴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