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鸣时评丨解码设施农业升级的“链式反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7:58: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高银宏

在齐鲁大地上,一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正在潍坊市昌乐县悄然上演:186个老旧蔬菜大棚的改造升级,不仅让“老棚发新芽”,更以技术迭代为支点,撬动了从生产端到产业链的全面跃升。这场看似普通的设施农业提升行动,何以能引发“改造一个大棚、激活整条产业链”的蝶变效应?昌乐用实践给出了乡村振兴的“链式解法”。

技术迭代:老设施焕发新生机的“基因密码”

传统农业设施改造绝非简单的“换膜补墙”,昌乐的智慧在于将技术升级嵌入改造全程。通过优化棚体结构、引入智能温控系统、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原本每年最多能种植两茬作物的老式大棚,摇身变为“三季车间”。种植茬数的增加与错峰上市策略的结合,让农产品价值从“产量竞争”转向“时空溢价”,大棚亩均效益实现几何级增长。这印证了一个硬道理:在耕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向技术创新要效益,才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能。

产业共振: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激活的“化学反应”

昌乐实践最值得称道之处,在于打破了“就农业谈农业”的局限。当改造工程启动,棚膜企业的订单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建材企业的轻钢结构业务开辟新赛道,17家生产型企业和10家建筑企业被纳入协同网络。这种“实施一个项目、带动N个产业”的裂变效应,生动诠释了农业农村投资的乘数效应。现代农业早已不是孤立的产业单元,而是需要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嵌套的系统工程,昌乐正是通过设施改造这个“小切口”,完成了全产业链条的“大贯通”。

共富逻辑: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的“发展生态”

产业升级的终极目标是富民。昌乐的设施农业提升项目,通过“技术赋能+组织创新”双轮驱动,构建起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农民不仅直接收益增加,更通过参与订单农业、品牌运营分享产业链增值红利。当周边农户从“看客”变为“创客”,当村集体依托产业链延伸拓展经营性收入,一幅“产业强、农民富、乡村兴”的共富图景便有了坚实落笔。这种发展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实现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与农民主体的有机统一。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当下,昌乐的这一探索实践告诉我们:老旧大棚的更新改造不仅仅是简单的设施翻新,更是一次从种植模式到生产效率的全面升级;乡村产业振兴不能止步于单一环节突破,更要追求全链协同的生态构建。当更多地方能像昌乐这般,用系统思维激活“改一棚而动全链”的化学反应,农业强国的壮美蓝图必将加速照进现实。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