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河西走廊,料峭春风掠过戈壁滩,沉睡一冬的芨芨草悄然冒出新芽。在永昌县红山窑镇水泉子村的扫帚加工车间里,53岁的刘成志正麻利地将晒干的草秆理顺、捆扎,他的身旁摞着半人高的成品扫帚。“谁能想到,过去点火都嫌扎手的野草,现在成了全村人的‘致富草’?”他笑着说道。

这种曾被当地人视为“无用杂草”的植物,如今却在水泉子村上演着一场“点草成金”的奇迹。水泉子村,用一把扫帚撬动了乡村振兴的杠杆——6年间,让芨芨草身价上涨数十倍,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5万元,让30余名农村大龄富余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月入3000元,更探索出一条“村企联营、以产带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水泉子村是永昌县的“西大门”,用1061.6公顷耕地养活着2192名村民。过去,这里的产业版图上只有高原夏菜、小麦和牛羊养殖。每年秋末,成片的芨芨草在田埂边疯长,村民张学荣记忆犹新:“这东西扎得很,牲口都不吃,只能割了堆在地头烧火。”
转机出现在2018年。在外打工的刘成志偶然发现金昌市场对天然材质扫帚的需求激增。“芨芨草纤维坚韧、耐磨损,不就是做扫帚最好的原材料?”于是,他跑遍永昌县,最终在水泉子村找到了品质最佳的野生芨芨草。他便在水泉子村建起了一个小作坊,靠着最简单的装备,把芨芨草捆扎成扫帚。
随着扫帚销量突破5万把,家庭式作坊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水泉子村党总支书记葸仁庆和刘成志算了一笔账:若将零散加工整合成集体产业,既能盘活闲置劳动力,又能壮大村集体经济。

政企合作的齿轮开始转动。2024年,村集体争取到150万元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对原有作坊进行“脱胎换骨”式升级:900平方米的标准化车间取代了露天作业区,自动化绑扎机将效率提升3倍,硬化道路直通G312国道。更难得的是创新合作模式——村集体以厂房、资金入股,企业负责技术、销售,利润按比例分成。
“现在每天能扎50把扫帚,是以前的10倍!”在崭新的车间里,刘成志手指翻飞,将芨芨草理顺、捆扎、修剪。从“单打独斗”到“兵团作战”,水泉子村用六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农耕到特色制造的跨越。

“儿女在外打工,我们在家门口挣养老金!”正在给扫帚柄套保护膜的姜福善满意地说。车间全部采用低强度手工作业,实行弹性工作制,农忙时可随时请假,每月15日准时发放工资,从不拖欠。随着扫帚产业壮大,50余户农民从事芨芨草收割,户均年增收1.5万元。
在堆满样品扫帚的厂房里,皮肤黝黑的刘成志畅想着未来:“以后,还可以把芨芨草编织成草帘出售。考虑到附近种植大户多,还能做成颗粒草混合草料,出售给种植户。”
水泉子村的故事印证着一个道理: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唤醒沉睡的资源,更在于激活人的力量。从无人问津到订单不断,从焚烧处理到“点草成金”,从个体作坊到村企联营,在这片戈壁滩上,芨芨草挺立的身影,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共富诗篇。
记者:张诗雅 胡有春
来源:镍都金昌客户端
编辑:魏戈琪
责编:闫 瑾 刘欢欢
审核:马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