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川 (吉首大学)
连日来,被拐儿童谢浩男成功找回后,其一家在互联网持续引发广泛关注,其父谢岳更是一直深陷“与原配离婚”的争议中。对此,4月1日,谢岳回应称,他与谢浩男妈妈属于感情破裂才分开的,没有出轨一说。4月2日凌晨,谢浩男晒出和亲生妈妈合照。文中写道:“14号认亲当天,我拥抱的第一个人是我的亲妈,而且我亲妈的状态很好,也是在那天之后,我才知道爸爸妈妈已经分开了。”他表示现在有太多不实信息,很心疼爸爸,“请大家不要再责怪我的爸爸了,他真的挺不容易的。”
借用网络热梗来描述现在的境况就是:谢岳和前妻没意见,孩子们没意见,但网友们有意见。网友们不但有意见,还在社交平台用各种言论质疑、炮轰谢岳。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关注被拐家庭更重要的是关注公共性社会议题,而非围绕私人性以一种想象的完美审视让这种关注失焦。
平心而论,寻子24年谢岳已经付出了太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这个男人成功找到了儿子一家团圆,我们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恰恰问题也出在这个“团圆”上,部分质疑谢岳的网友认为团圆就是要原配一家人完整在一起才是团圆,甚至有人说哪怕夫妻感情破裂也不该离婚。在这种言论之下,关注被拐家庭的公共性议题已经基本消失,完全成了围绕谢岳个人家务事层面讨论、臆想、批判的私人性议题。
诚恳而言,我们须认识到当下社交媒体已全面进入日常生活的传播语境中。在这一过程中,公共性和私人性的边界正逐渐模糊。正因此,在公共性和私人性的交涉、纠缠、对峙中,一部分看故事的人开始“反客为主”,不仅失去了关注公共性议题的初心,也给当事人造成了二次伤害。
在笔者看来,从狭义层面讲,我们面对的是一位孩子被拐24年的家长;从广义层面上,我们应当关注所有经历过巨大创伤、痛苦与无奈,并卷入舆论热点的人,在保持关注热点,介入热点的边界感之外,应该有最起码的善意和理解。客观而言,没有人能够经得起完美的审视,也不会有人能够活在想象的完美里。于谢岳而言,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尽管经历过不幸,但他顶着这种不幸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而我们这些看故事的人无法感同身受他的悲痛,也无法了解掌握所有信息,因此,对于私人性事情不可妄加揣测,更不该肆意诋毁。对此,网友应该做的是祝福他们,在讨论评价中多些谦逊和包容,并从中总结出更具价值的公共性议题。
具体而言,谢岳寻子成功,有三个更值得关注的公共性议题:其一,提振其他被拐家庭寻子的信心,也提供了一些可借鉴路径;其二,让公众看到拐卖儿童的严重性,也强化打击拐卖儿童的决心;其三,如何在法律框架下严惩罪恶守护团圆。可舆论发酵至今,这些公共性议题的关注已经快被私人性议题吞噬殆尽,这与关注被拐家庭的初心可谓背道而驰。
总之,公共性与私人性不应相互混淆。好的舆论是具有普惠价值的,身处社交媒体时代的人们,与舆论相伴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事。越是如此,越要认识到舆论被何种感情左右会导致何种后果。具体到谢岳遭质疑一事,家务事还是少些掺和,关注这个被拐家庭的焦点应当是去帮助更多的被拐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