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山东,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两个字“好客”。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壮美风光,让“好客山东”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然而,哪个地方不想成为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
成都太古里开创城市更新与商业人文共生的新范式,古都西安以传统文化“演出+消费”强势出圈,安徽大黄山战略开启“门票经济”向“全域价值”跃升……放眼全国文旅发展格局,大有“群雄逐鹿”之势。
对于文旅资源富集的山东而言,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提振消费的应时之举,更是强省建设的战略选择。然而从文旅大省迈向文旅强省,山东依然需要加快补齐短板、突破瓶颈制约。
如何打好主动仗,走出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4月25日,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在德州召开。会议释放鲜明信号:聚力塑造山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营造“全民宠客”浓厚氛围,擦亮“好客山东”金字招牌,努力打造国际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靶心已定,关键是打法要明。会议提出塑造提质升级、多元发展、数字智慧、协同共进、基础支撑、市场环境等6个方面新优势,为文旅大省“进阶”之路明确了主攻方向。

文旅产业喜“扎堆”,不喜“孤岛”。日前开通的“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串联起沿线文旅资源,吸引游客深度体验,成为一张移动的山东文旅名片。再看威海,整合沿海资源打造的千里山海旅游线,催生出火炬八街、布鲁维斯号等一批网红打卡点。山东文旅资源富集,只有深度挖掘、串珠成链,推动景区全域合作、产品全域优化、线路全域统筹,才能激活文旅融合“乘数效应”。
只有想不到,处处皆“风景”。河南许昌胖东来去年营收170亿元,被网友称为6A级景区。电视剧《繁花》热播,让默默无闻的上海黄河路家喻户晓、游客如织。山东也有好例,像德州乐陵影视城,抓住《国色芳华》《唐探1900》取景地流量红利,已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

“出圈”的背后是跨界融合。文旅跨界融合既能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又能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不久前,济南市精心策划刀郎演唱会,联动推出多项优惠政策,带动文旅综合消费24.6亿元。强化跨界思维,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文章,正当其时。
文旅融合玩法多多,但不能忽视它的服务属性,服务也是重要竞争力。比如,泰山景区推出登山助力机器人,极大提升了游客登山体验,收获网络流量的同时,也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尝鲜”。小到设施装备,大到酒店高铁,山东将加强出行支撑、服务支撑、配套支撑,筑牢文旅发展根基。

除了硬件升级,软件升级同样重要。近期,入境游持续升温,得益于区位优势,韩国人“周末游山东”成为时尚。抓住机遇大力优化支付、出行、景点预约等服务,完善多语种服务、标识标牌等,我们才能让入境游客玩得好还“不见外”。
山海交响,海岱日新。从“好客”到“宠客”,山东文旅产业的升级跃迁,定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更强劲动能。
(大众新闻记者 于新悦 李子路 刘兵 策划 赵洪杰)